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科学研究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1年10月16日,我坐在北京一成都的火车上,赴四川德阳市参加将在那里举行的"全国中语会'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第一届年会暨第三届'圣陶杯'课堂教学展示课、第四届教师专业成长论坛活动",我是代表河北省中语会参与展示的.火车在青山绿水间穿行,这引得初出华北平原的随行同伴们阵阵兴奋.我静静坐在车厢的角落里,在脑子里一遍又一遍地磨课,揣摩提问的方式以及课上学生有可能出现的状况.为了上好《湖心亭看雪》这一课,我先后经历了十二稿教学设计,一路走来坎坷异常.在火车上,我又与师傅沧州市教科所陈树元老师就教学设计中的细节交换了意见."遵循文言文学习规律,注重引领学生通过不断品读,走进文本语言中去."陈老师一再强调.  相似文献   
2.
学习文言语汇是文言文学习的关键.学习《两小儿辩日》时,采用质疑、炼字、品读、想象等方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经典文言作品,充分挖掘文本的语言魅力,更有利于文言作品的学习,更有利于文言语汇的积累.  相似文献   
3.
永州之野的小石潭名以文显,永州司马柳宗元将自己的情思与才华融进小石潭里,诉诸在这篇《小石潭记》中。对于本篇课文的教学处理,教师大都以学习本文"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方法为教学目标,将解读文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发现小石潭景物的"乐"与小石潭幽深冷寂气氛引起的"悲"上。因此在解读教材备课、品读赏析授课中往往以这两处景物描写为主,忽略甚至无视几处"闲笔"。一、"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的暗语言  相似文献   
4.
于世龙 《语文知识》2014,(10):32-34
文言文教学是目前困扰初中语文教师最大的难题。当然,我这样说也许仅仅是一厢情愿,因为相对于其他文体教学灵活度,也许老师们反而觉得文言文教学更有章可循,操作起来可能更利于按部就班。惯常的文言文教学一般是这样的教学格局:第一课时,朗读、解词、翻译,将文言文变成现代文;第二课时,检查解词、译句情况,以翻译后的现代文为依托,梳理内容、理解主旨;第三课时,检查、巩固知识点。  相似文献   
5.
引导学生质疑,是阅读教学走向有效、走向深入的门径.尊重学生初始阅读体验,以初始阅读体验出发,从“时间与起因”“地点与人物”“经过与结局”三方面对《记承天寺夜游》开展质疑探究,能够打通学生与文本的隔膜,使学生习得“以疑促读”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6.
当前的小说教学始终停留于小说三要素及小说的主题意义这些浅层的解读,呈现出的都是文本揭示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作者的存在,看不到作者的用心.文章从小说教学中的“作者意识”出发,指出在小说教学中应抓住表现作者意识的文段进行分析,带领学生找到作者隐性的存在,从而破解小说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密码,挖掘经典小说之所以经典的唯一性.  相似文献   
7.
串讲曾经是文言文、古诗词教学普遍采用、感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逐字逐句解释之后,再整段连贯起来讲。就是把要讲的知识点,从头到尾讲一遍,讲解中举一些例子加强理解。串讲主要以讲为主,不需要多少互动和练习,串讲之后可以辅之以一些练习。串讲主要用在考试前的课程学习上,方式比较枯燥,需要听讲者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现在仍在基础教育中普遍使用。适当地串讲是有其合理性的。但大量地、整体地使用串讲就容易产生以下后果:一、注重了语言,忽略了语用 语用学是语言学各分支中一个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在众多的语用学定义中,有两个概念是十分基本的:一个是意义,另一个是语境。以“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中“衡阳”为例,其释义是“衡阳,为湖南省辖地级市,因‘北雁南飞,至此歇翅停回’,栖息于市区回雁峰,故衡阳雅称‘雁城’。”(来自百度)我们如果仅仅将“衡阳”解释到这个层面,就忽视了其特定情境:范仲淹是相对于“塞下”来说的南方人,“衡阳雁去”正确语序是“雁去衡阳”,大雁飞回故乡的方向,对此地毫无留恋之意,只剩下范仲淹这异乡客,可谓孤独失落尽显。  相似文献   
8.
陈树元:阅读教学怎样才能富有实效?学生怎样才能会读书?我们认为:质疑,是学生打开主动阅读大门的金钥匙,是学生自主探究式、参与讨论式和创新式学习的最佳载体和支点.  相似文献   
9.
《送东阳马生序》应该教给学生们什么?笔者曾听过很多老师执教此课,也读过很多所谓经典课堂实录、备课宝典,但路径却出奇地一致,不外乎将其作为古人刻苦求学的故事予以宣讲,与"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程门立雪""闻鸡起舞"同列。大讲宋濂家境贫寒,但他自幼苦学,终于从一介庶民成为翰林院编修。至此,让每一个同学都明白:"原来勤奋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自古以来天道酬勤,宋濂是如何为我们作出学习的榜样的。"所谓"水到渠成地收到了预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跳线工艺要求的重要性,阐述了以施工工艺为主的具体施工步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