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在教学《<枫桥夜泊>新解质疑》一课时,根据课文提供的内容,我把学生分成“新解方”和“质疑方”两组(每组5人),以学术讨论商榷方式来呈现三个各自对立的观点,通过这样的语文课堂实践活动,创设、营造教学情境,形成极具张力的语文阅读教学。下面仅实录其中—个观点(关于“月落乌啼”的“乌啼”是一座桥的新解)的论辩片断:“新解方”(生1):根据最新考证,我们认为《枫桥夜泊》中“月落乌啼霜满天”中的“乌啼”其实不是乌鸦叫,而是指“乌啼”桥,意思是“月亮向乌啼桥方向落下去了。”“质疑方”(生1):你说“乌啼”是一座桥,这倒真新鲜,那你有何…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师布置给学生作文题目后,常常习惯于要上一节“作文指导课”,就立意、布局、选材、表达等写作要领具体而周详地告诉学生。这很像建筑师,图纸画好了,材料、工具也备齐了,现在只待你工人去做了。然而写作(习作)绝不是那样的简单模仿照搬,它十分明显地受感情运动趋势的制约。古今中外大作家谈创作体会时往往有这样的情况:室雅人和,窗明几净,清茶一杯,  相似文献   
3.
鹅掌草"是我给它取的名字,因为它整株的形状酷似鹅掌,其茎叶沿地面平行生长,若干片茎叶凑成鹅掌形状的一簇,仿佛有蹼有趾,铺在地面上。我为给它取这个名字而颇为得意,但不知原为何名,或许根本就没有为它命名,我以为。鹅掌草栖生的地方很特别,它竟生长在我每天上班往返的路口上。这条山路长而陡,一步不踩石头的是活神仙。从教27年,我与这条山路结下了不解之缘。朝而往,暮而归,日复一日象苦行僧一样在这条山路上弯腰躬背,沐风林丽,或路蹈独行,或匆匆行色。逢滞滞雨歇,乘初弄月色踏上归途,悠闲地吟咏着"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  相似文献   
4.
这里谈的不留不批作业(作文),是笔者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进行的语文教学改革实验。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自觉性,也能使教师从作业堆里解放出来,绝不是指教师对学生放任自流,不布置、不批阅作业。教会学生自批自改,教师要花的时间和精力不是少了,而是多了。通过努力,一旦学生学会了批改、修改,教师的负担相应也会减轻,那时我们的目的也达到了。一、依据叶圣陶先生早就提出了当时语文教学中两个难题,其中一个就是:“改变精批细改的作法,因为学生得不到实际好处。要启发学生自己修改文章。”他又说:“精批细改这句话不知从哪…  相似文献   
5.
叶圣陶先生早在1961年6月 26日就指出:“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笔,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经常动动笔,用比喻的说法说,就是‘下水”’(《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488页)。 提倡“教师下水”,无非是希望语文教师深知作文的甘苦,并在作文指导、批改和讲评中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使作文教学能左右逢源,使学生作文质量能迅速提高。 叶圣陶先生关于“教师下水”的现点尽管已提出近40年了,但真正“下水”并持之以恒者为数甚少,这就一定程度地影响了对学生作文的有力指导。特别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广大语文教师有必要通过“下水”这一途径(当然不是唯一途径)提高自己指导写作的素质。基于上述认识,我们组织了三篇文章,分别人‘教师下水”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供广大语文教师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