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体育   1篇
  2014年   1篇
  2007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在时有恒先生捐赠给我院图书馆的大批图书期刊中,有相当一部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其中手写本《清毅先生谱稿》和康熙六十年辛丑盂夏次修《张氏族谱》刻本,都是清代初年以评点《金瓶梅》知名的张竹坡的族谱,而《清毅先生谱稿》,为我们今天研究张竹坡的家世、生平、著述以及他评点的《金瓶梅》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手写本《清毅先生谱稿》分装八册,封面尚完好的三册分别标明卷次为“一卷”、“四卷、  相似文献   
2.
《金瓶梅词话》载录令曲甚多,颇引人注意。于是,《野获编》卷二十五《时尚小令》条也频频为研究者称引。究其原因则是因为沈氏似乎在此透露出一点点与《金瓶梅》令曲有关的信息: 元人小令行于燕赵,后浸淫日盛。嘉隆间乃兴《闹五更》《寄生草》《罗江怨》《哭皇天》《干荷叶》《粉红莲》《铜城歌》《银纽丝》之属。……比年以来又有《打枣竿》《挂枝儿》二曲,其腔调约略相似,则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亦人人喜听之,以至刊布成帙,举世传诵,沁入心腑。其谱不知从何来,真可骇叹!《金瓶梅词话》采录那么多令曲,却恰恰没有沈氏写此节文字时最流行的《打枣竿》《挂枝儿》,自然会让人联想到这或许与《金瓶梅》成书的时代等问题有关。但引证者往往有失考察,  相似文献   
3.
文章针对名家名著导读本《梦溪笔谈》校注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质疑性意见,指出其中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问题,如:注释失误、当注失注等。  相似文献   
4.
郭茂倩将“鼓吹”与“横吹”从汉鼓吹乐的杂合状态中析出,分别设类,但如何把握鼓吹与横吹乐的区别与联系,郭氏解题未能给出明确答案。如果我们根据出土文献保存的音乐表演信息,借助音乐图像与书面文献资料互证,便不难发现,在乐器的使用上,鼓吹无角,却有鼓、铙和短箫,歌者击铙、鼓为节而歌,构成鼓吹乐的基本特征。横吹则以角、笛为标志性乐器,又有小型节鼓,鼓手或即歌者。值得强调的是,横吹曲虽然源于北狄诸国的马上之乐,但马上奏乐只能算作骑吹的标志,与军乐并无必然联系,亦非鼓吹与横吹的区分标志。尤其是鼓吹与横吹乐自汉以后仍不断发展演化。通过音乐图像还可以看出,乐器使用上的差异所形成的音乐特征才是鼓吹与横吹乐的本质区别,这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目前书面文献记述零散不系统的缺憾,对乐府音乐学的研究至关重要。由汉至唐,鼓吹与横吹曲辞在音乐与文学的交织中继续发展,蔚为大观,郭茂倩将其从“鼓吹乐”中分列出来,不仅彰显了两类曲辞的音乐学与文学成就,还昭示出汉唐乐府诗的发展趋势与脉络,具有重要的乐府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关于孔子首创私学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曾经创办过规模很大的私立学校。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如颜浊邹之徒,颇受业者甚众。”又说:“故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可见孔子办的私立学校中有较固定的教材,学生众多,且设有学生居住的“弟子内”,规模相当可观。在这所私学里,孔子坚持“有教无类”的原则,主张通过私人讲学,把知识学问传授给新兴地主阶级、商人以至庶民阶级。他主张不分贫富贵贱,不受年龄和地区的限制,只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石玉昆作为一代曲艺大师,十分重视博采众家之长。他以子弟书演唱艺术为根基,汲取弹词等曲艺品种的优点,翻旧出新,改革创造出一种崭新的曲艺形式,以至于前人的记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后人在他的艺术成就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在这种不断改革,不断发展,不断否定的过程中,虽然曲艺艺术进步了,石玉昆也留下了赫赫声名,但“石派”说唱艺术却不可避免地绝迹了。  相似文献   
7.
戮尸,是封建时代的一种刑罚.关于它的具体内容,已经修订的《辞海》和《辞源》解释基本相同,都认为是斩戮死者尸体的酷刑,并举出崔杼、成娇、王敦等被戮尸者为证.上海辞书出版社一九八○年出版的《法学辞典》根据韦昭注《国语》时所说的"陈尸为  相似文献   
8.
撚把儿即摇货郎鼓(不琅鼓,一作不郎鼓)。把一作靶。例如:《硃砂担·第一折·邦老白》:“你是个货郎儿,我也是个撚靶儿的。”《渔樵记·第三折·张(亻敝)古白》:“老汉是这会嵇郡集贤庄人氏,姓张,做着个撚靶儿的货郎。”朱居易《元剧俗语方言例释》收“撚把儿”一词,亦引此二例,释之为“卖杂货,挑货郎担。”这是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9.
有人指出:老舍先生解放后创作的《正红旗下》中有几处“不怎么”、“不是怎么”,照字面很不好理解,那是因为快速说话时,在“不”跟“怎么”或“是怎么”中间有个“知”字被“吃掉”了。而老舍先生以前的作品里是把这个“知”字写出来的。(见《中国语文》1981年第2期122页) 这种说法除了有一点不确切之外,是有道理的。不确切处在于老舍先生以前的作品里也有这种因语急而省略掉“知”字的现象,例如:  相似文献   
10.
在演述隋唐故事的明清小说中,《隋炀帝艳史》以书名的艳异特别惹人注目,以至于常常被人误以为是诲淫之作。殊不知它不仅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堪称“一部盛水不漏的大著作”,对其后的小说创作产生过重要影响,而且隐寓讽谏,带有浓郁的感时伤世色彩。但是关于它的作者究竟为何许人,却一直是个费解的谜。从最早出现的明崇祯四年(1631)人瑞堂刊本,到清末民初诸石印本,均题“齐东野人”编演。除此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