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校本教研的三个“必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付德 《湖南教育》2003,(21):26-28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层出不穷的新困惑、新问题,实验教师急切盼望能够得到及时解决,而解决问题最有效的途径是开展学校教研活动,即校本教研。在课程改革大背景下,校本教研的主要任务就是:构建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工作机制,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有针对性地解决学校教育教学尤其是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各种具体问题,同时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的组织,引导广大教师形成一种新的职业生活方式———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开展校本教研工作要做到三个“必须”。一、校本教研必须以校为本所谓校本教研,指的就是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解决教学中…  相似文献   
2.
付德 《教师》2011,(23):69-70
口语交际教学的重难点在于让学生乐说善说、交往互动。突破重难点,要抓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选择贴近生活实际的话题,促使学生生成真实体验;还要善于在教学现场营造高效情境,多元化指导学生口头表达,采用任务驱动和样板示范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互动。  相似文献   
3.
反思与追问——课题研究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是一种以探究为目的的创造性的认知活动,探究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应该是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实践,提升教育质量.尤其在基层的一线教师和教研员的课题研究,不必一味追求高屋建瓴,动辄创建新的理论、构建新的模式、形成新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单元教材集体备课不同于单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它强调以单元教学目标为引导,充分体现单元整体性,充分体现集体备课的实用价值,便于教师备课组进行操作实践.本文介绍了株洲市芦淞区语文教师团队积极开展网络环境下的跨校共研活动,探索"三备式"单元教材集体备课模式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校本教研不完全等同于教师本人的教研。它应是在学校层面展开的学校行为,是为了解决教师中带共性的问题或属于学校层面所面临的问题。因此,校本教研往往需要借助团体的力量,协作的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协作的方式可以有以下四种。1.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协作。这种协作可以通过交谈、合作、帮助等途径来完成。通过交谈,教师之间互相交流信息与经验,使信息在流动之中被激活,从而实现增值;通过交谈,教师共同探讨某个专题,在互通有无的过程中形成新的见解和新的观点。合作则要求教师共同承担教改、教研任务,在此过程中既关注每个人的个性与特长,又关…  相似文献   
6.
一般地,递推形式的数列有三种情形:(1)给出数列项与项之间的关系;(2)给出数列项和与项之间的关系;(3)给出数列项和与项和之间的关系.这些形式给出的数列,常用以下三种办法求解:(1)消去项和,由原数列的项构造新数列,从而求解原数列;(2)消去项,由原数列的项和构造新数列,从而求解原数列;(3)由原数列的项重组构造新数列,从而求解原数列.现举例说明上述题型及求解方法.  相似文献   
7.
校本教研不完全等同于教师本人的教研。它应是在学校层面展开的学校行为,是为了解决教师中带共性的问题或属于学校层面昕而临的问题:因此,校本教研往往需要借助团体的力量,协作的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协作的方式可以有以下四种。  相似文献   
8.
一、对评价目的和功能的认识 评价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明确评价的目的与功能,建立正确的评价观,对于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实施有决定性的作用。如果能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学生能允分感受到被信任、被尊重、被爱护,就能使他们获得健康成长所必需的强大动力。新心理分析学派创始人阿德勒认为,每一个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人类的行为均是出自于对自卑感的克服与  相似文献   
9.
“精读学方法”。每一篇精读课文都是一类文章写作的范例,要通过精读课文的教学让学生学习这一类文章的写作方法。我们不但让学生感觉到课文写得好,还让学生带着“为什么写得好”的问题去一步步探索课文的用词、结句、谋篇,有意识地、自觉地学习写作。具体的做法是:“分析中心句,体会写作意图;综观全文,理清文章条理;抠关键词,领会表达意趣。”“自读仿方法”。自读课文既包括教材中的略读课文,也包括向学生推荐的课外读物。要让学生在阅读这一类文章时,自觉地仿用精读课文教学中学到的方法。如小学语文第10册《冀中的地道战》…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