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父慈子孝"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2013年7月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将"常回家看看"行为纳入法律管辖之下."常回家看看"入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法律的感知和认同,同时也弱化了道德在调节父母与子女关系中的作用.建议由道德等社会规范来调节"常回家看看",同时为了保障该行为的真正落实,应该从加强民众家庭责任感和改革社会福利制度两方面入手,为子女常回家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2.
钟惺《三国演义》评点针对性强,是非界限分明,并多是针对具体人物所发,他对照历史并结合自身的价值观念对人物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评点,当然,对于不同人物钟惺的态度也是截然不同的,所以根据他对人物的评价划分出了不同的鉴赏模式。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发展的步伐的加快,城市空间也变得越来越拥挤,为了解决城市空间的问题,扩大人们活动的空间,充分利用地下空间的作用是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法。但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就是地质与岩土的问题。控制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有效的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本文通过对地下空间开发过程中的地质与岩土的技术控制,分析了地下空间开发的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4.
自入京应试博学鸿儒后,庞垲与李澄中时常切磋诗学,而且不乏共鸣。孝悌友爱与狷介清高的人格取向,使他们惺惺相惜;而推举七子而又崇尚唐诗的诗学立场,以及诗坛耆宿施闰章的积极绍介,又从不同侧面促进了他们交谊的加深与巩固。由于师法典范观念的分歧,两人对如日中天的王士禛少有附和。庞垲和李澄中标举“风人之义”与“温柔敦厚”的诗歌审美传统与创作观念,大力标举唐诗,而王士禛则对宋诗别有会心;即以双方均推崇的杜诗而论,也各有重心与偏好。庞、李二人与同年李铠、徐嘉炎、冯勖、袁佑、彭孙遹、丘象随等江南籍博学鸿儒迭相聚会,频频唱和,隐然形成了宗法唐诗的群体;在李澄中离京后,庞垲等人又与阎中宽、苏伟、黄自先、金德纯等沟通声气,从而推动了唐诗在京师诗坛的东山再起。  相似文献   
5.
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在设计高层建筑的过程中,容易过分追求建筑的形式、功能分布,平面构成,忽略结构对建筑设计的影响,暴露出对建筑结构的理解不到住的问题.本文在走访调研的基础上,探讨了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结合目前正在进行的《高层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对比分析了新旧有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认为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体这样新的教学模式,能够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钟惺关于《三国演义》的评点多是针对具体人物所发,小说中主人公的性格、行为、思想、品格等是钟惺重点关注的对象。该评点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恰当地分析人物性格,准确地把握人物价值,对《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做了深入的评析,因而研究“钟评”对于深化《三国演义》文本的研究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同为桐城谱系的选本,曾国藩的《经史百家杂钞》与姚鼐的《古文辞类纂》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明显的歧异。二者在文体分类上"大体不甚相远",在篇目采择上也多有重合,重视韩、欧文的态度也如出一辙。但《杂钞》在《类纂》的基础上增删文类,凸显出对经世之文的重视;又于经史子集并录,骈散兼收并蓄;在对历代文的抉择上,首重秦汉文,兼取魏晋六朝文,轻视明清文;与《类纂》以收录集部文为主,不屑骈体,首重唐宋文,推崇明清文,鄙夷魏晋六朝文的做法迥然不同。《杂钞》拓宽了古文领地,扩大了桐城门庭,也修正了桐城文统。于此,我们也可窥见曾国藩的古文观念和为文宗尚的自家特色,以及桐城派内部的承传嬗变之迹。  相似文献   
8.
在道咸年间"宋诗风"的兴起过程中,梅曾亮所起作用不能忽略.梅曾亮的"宋诗"趣尚奠基于幼学,沾溉于姚鼐、陈用光等师友.梅曾亮论诗尚"真",于宋诗人中对苏轼、黄庭坚等尤为看重.他的宋诗趣尚影响了从其学古文的邵懿辰、朱琦、冯志沂、王拯、曾国藩等人,他们异口同声地标举宋诗尤其是黄庭坚,在创作上也身体力行,从而推动了宋诗风的传衍与流布.  相似文献   
9.
张未诗学思想包涵多端,在诗歌本源上,他认为诗歌应从广阔的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取材;于诗人修养,他将儒家的道德修养与道家超尘拔俗的人生态度相结合;同时论及了创作中的许多问题,对前代和当世的诗人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诗学思想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重要的理论价值。在北宋后期的诗学中允有一席之地,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