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2篇
  2010年   1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不管人们用多少诸如“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等言语来安慰自己,且尽管卞之琳先生自谦地称“客串之作”——《哈姆雷特》评论很不成熟,但,作为人文主义者形象的代表人物——哈姆雷特已带着“忧郁”的眼光扫过中国许多年了。如果再企图涉及哈姆雷特的性格讨论,总觉得不免落入愚蠢的嫌疑。尽管钱钟书先生说:“大名气大影响都是百分之九十的误会和曲解掺合而成,任其自然最好。经吹嘘之后成为‘重要’了,必然庸俗化”,因而,对照原著,又面对戏剧舞台上逐渐被造型得相当脸谱化的哈姆雷特,在我看来,总觉有许多的牵强,因而便显得滑稽。这正如吴组缃先生在《拾荒集》中对镇江的茶役的描写:赶着喊刚下车等待吃饭的“我”为“少爷”,而经他这一喊呢,“我”便非真的做他的少爷不可。因此,面对本文以及后来的读者们的阐释中的许多疑点,我无法回避由作者和读者共同构成的文学史中文学欣赏量的增加为我们提供的新的批评契机,如何诺德在《现代批评的职能》中所说的那样:“对于心灵所触到的一切的对象,绝对不予防碍,随心所欲,任其奔放,以便达到一种心的自由活动”,所以,本论文试田以自由大胆的精神来欣赏和观照由自由大胆的精神创造的人物。  相似文献   
2.
《心灵的探寻》和《与鲁迅相遇》是钱理群先生具有重要标示意义的有关鲁迅的教学成果,前者是作者在新时期开始开设鲁迅研究课程的早期成果,后者是钱先生教学生涯结束告别北大讲堂的结晶,两者都显示了以鲁迅为人生路标的作者的生命状态、生活方式以及对理想与精神的坚守。  相似文献   
3.
<原化>是章士钊建构其文化观的重要文章,它对文化的建构基于在西方文化是否能够长存以及东西文化濒于破产的"时势"中.通过对环境万能论、天才论的反驳以及举证,章士钊在中国"固有文化"断裂意识下产生的文化延续意识中对"人地时"三要素的强调,展示的是对"文化"的历史性理解,不管是在建构"文化"的方式还是目的上.都指向了"救济"东西文化的历史性思考.  相似文献   
4.
从对中国现代文学几个基本概念的理解入手,吸纳了最新学术、科研成果,总结了从事教学改革的思路,师生在思维方式的改变、"实践智慧"的养成等方面取得的一些进步。  相似文献   
5.
民国成立后的共和危机下,鲁迅开始"呐喊"。1924年开始的"彷徨",并没有阻止其重新以精神之"诚"展开对"伪士"的批判。《肥皂》是鲁迅1924年小说创作的封笔之作,也是本年四篇小说中创作后惟一在北京发表且发表最快的一篇。它以国粹家提倡"孝道"这一国粹为中心,通过对其精神状态的全知透视,揭示所谓"孝道"的实际和"伪士"的假面,提供了鲁迅以精神之"诚"改造国民精神以"立人"的执着追求轨迹。  相似文献   
6.
留日初期,鲁迅认为中国周民性最缺乏诚和爱。弃医从文后,他呼唤以独立、自主、自省、自尊、勇敢进取等“抱诚守真”的精神批判“伪士”。民国成立后,共和危机下,产生了与传统彻底决裂的意志中产生的新文化运动的“政治”。1918年4月,有感于民国成立后国民精神与共和政体所需精神之“诚”的距离,鲁迅加入以《新青年》为阵地的新文化运动开始“呐喊”,  相似文献   
7.
8.
1921年,继《故乡》后,鲁迅创作了《阿Q正传》,把对《新青年》的“政治”与“中国的人生”的“路”的思考,转向了对“沉默的国民的魂灵”的描写。“沉默的国民”的“魂灵”究竟处于什么状态,它联系着鲁迅改造“愚弱”国民精神最缺乏“诚”的价值取向,也与鲁迅对民国共和危机渊源的思考密切相关,隐含地呼应着《新青年》的“政治”。  相似文献   
9.
共和危机下,昌明国粹说盛行于1922年的五四思想文化界。鲁迅的《白光》以全知叙述角度,聚焦作为东方文明的科举选士制度与"士"的实际生活的关系,重估共和危机下昌明国粹说对所谓的旧文明的肯定,其价值取向呼应着"抱诚守真"的"摩罗"精神之"诚"。  相似文献   
10.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中西文化界明确意识到西方现代文明的危机。在此语境下,章士钊以"新旧调和论"为基础,在《评新文化运动》一文中,围绕"文化"、"新旧"、"文化运动"等概念,分析了新文化运动的"病态群理",在中国现代文化应该如何发展问题上,与"新文化运动"形成对话交流,其中隐含了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潜能和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