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各国文化   20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祝允明(1460—1526年)字希哲,明代书法家,长州(今江苏苏州)人。与文征明、唐寅、徐祯卿称吴中四才子。他的右手拇指旁天生长了一个小指,所以有号为枝山,又号为枝指生。他出身名门,父亲祝颢,官至山西左参政,外祖父徐有贞,官至大学士,封武功伯,能诗善书。岳父李应祯以善书授中书舍人。  相似文献   
2.
张旭与怀素     
谈起唐代的草书,人们马上会想起“张颠狂素”。因为盛唐的草书亦越出二王规范,在章法上变今草为狂草,在用笔上极尽变化,气脉飞动,刚柔相济,以豪放纵逸的新面目显现了盛唐气象。张旭以及继张旭而起的怀素,代表了盛唐草书的最高成就。张旭,字伯高,吴县(今江苏苏州...  相似文献   
3.
黄帝祭典及其文化意蕴姚敏杰,何炳武一《史记》开宗明义:“黄帝崩,葬桥山。”肯定了黄帝的陵寝所在地为桥山之巅(今陕西省黄陵县)。黄帝仙逝后,一直受到人们的祭祀。据王国维校补《古本竹书纪年辑校》:“黄帝既仙去,其臣有左彻者,削木不黄帝之像,师诸侯朝奉之。...  相似文献   
4.
在国我书法史上,论书体在民间家喻户晓者,当属中晚唐的“颜柳”二体楷书。“颜筋柳骨”人人皆知。大概因其规范性、民俗性、普及性,所以千百年来成为人们学书启蒙的楷范。颜真卿(709~785),祖籍琅邪(今山东临沂县),五世祖颜之推时迁居京兆万年县(今西安市...  相似文献   
5.
黄帝祭典及其文化意蕴何炳武在中国历代祀典中,对黄帝的祭典引人注目。自古以来,对黄帝的祭祀的记载多种多样。有的把黄帝当为始祖祭祀。据马《绎史》引证《竹书纪年》及《博物志》:"黄帝崩,其臣左彻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这说明黄帝死后,他的巨子把他当作祖先而加...  相似文献   
6.
康有为 ( 1 858— 1 92 7年 ) ,原名祖诒 ,字广厦 ,号长素 ,更生。广东省南海县人 ,人称“南海先生”。康有为出生在名门望族 ,自幼聪颖过人 ,勤奋好学 ,两岁识字 ,5岁能诵诗数百首 ,6岁开始系统学习《大学》、《中庸》、《论语》和朱注《孝经》等书 ,1 1岁丧父 ,跟随祖父学习程朱之学 ,研文字训诂 ,阅《三国志》、《明史》。 1 9岁乡试不第 ,拜同邑大儒朱次琦为师 ,研习宋明理学 ,“得闻中国数千年学术之源流 ,治教之改变 ,九流之得失 ,古人群书之指归 ,经说之折衷”。 2 0岁入西樵山白云洞 ,潜心研究佛藏。当时中国内忧外患日重 ,康有为在…  相似文献   
7.
倪元璐 ( 15 93— 164 4) ,浙江上虞人。字玉汝 ,号鸿宝。明朝天启二年( 162 2 )与黄道周、王铎同登进士第。官至户部尚书、翰林学士、国子祭酒等。崇祯末李自成攻陷京师时 ,自缢殉国 ,谥文正。倪元璐从小聪颖 ,喜欢读书 ,品格超群 ,他 5岁时咏读诗篇过目不忘 ,17岁时郡县监司三试第一。他能诗文 ,工画 ,其书法尤享盛名。 19岁时 ,他写的扇面 ,曾受到著名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的称赞。倪元璐所处的崇祯时期 ,正值宦官专权将明朝政治推向腐败黑暗的深渊。农民起义军横扫中原地区 ,关外的后金政权步步进逼 ,明朝统治者不断通过加派赋税来维持…  相似文献   
8.
苏轼的书法艺术贵在创新与个性张扬.对前人的艺术理论,他认为应该根据自己时代的审美标准来重新验证和评价在书法创作上,他主张重神轻形;对于书家自身,他崇尚个性张扬.这些是他能倡导出一代尚意书风的原由所在.  相似文献   
9.
王献之(344—386年),东晋杰出的书法家,原籍琅砑临沂(今山东)人。字子敬,小字官奴,王羲之第七子。王献之年青时就出仕为官,先为州主簿,后为秘书郎、丞,累迁建武将军、吴兴太守至中书令,世称王大令。  相似文献   
10.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人。由陈人隋,曾学书于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法师,得二王真传。贞观初,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世称“虞永兴”。博学善文辞,尤工书法,为唐初名书家之一。卒于唐贞观十二年 (公元638年)。享年81岁,赠礼部尚书。谥文懿。虞世南曾为弘文馆学士,又是唐太宗的书法老师,所以常与太宗讨论经史书法。《宣和书谱》说唐太宗有一次临王羲之的字帖,因“戬”字的“戈”脚写不好,让虞世南补上,后拿给谏议大夫魏征看,魏征曰:“今观圣书,惟‘戬’字‘戈’逼真”。太宗听了非常感慨,说虞世南对王羲之的笔法体会最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