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有人说,在今天,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不可能一点也不了解雅克·德里达,以及与他密切相关的解构理论.无论在哲学界还是文学界,没有人可以忽略雅克·德里达的作品,“解构”已经成为政治、历史和法学以至文学学科领域的核心词.雅克及其解构理论波及面甚广,德国《明镜》杂志在1992年将其贬为“精神之毒”,影响力甚巨.如今抛开雅克的解构理论,我们真的了解雅克本人吗?日人高桥哲哉的《德里达:解构》(后文简称高著),对此作出了否定回答,并给我们展示了一个鲜为人知的雅克.  相似文献   
2.
"又是一年芳草绿,春风十里杏花香",一进入春天,博士生们就又到了准备答辩毕业的时间,畅想着昂首挺胸地戴着博士帽站在母校大门前留下最后一次的身影,仿佛成了博士生们触手可及的现实,而不再是三年前那个仿佛遥不可  相似文献   
3.
黑格尔在论述“艺术的目的”之时,对流行的几种说法进行了一一批驳,其中包括“摹仿自然说”.通过细读文本发现,黑格尔此段论述貌似在批驳他人观点,实际上是自我逻辑预设的结果,条例清晰的背后却是一段虚妄的论述,但此论述又对后现代文艺理论学术话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曹丕文论价值研究,前贤学者多侧重于对其"气"之内涵的研究,并且认为曹丕在其文中提出了一个文学标准问题。但曹丕在文中对"气"之内涵语焉不详,难以确证。在借鉴前贤的基础上,延伸对比研究曹丕在其文中所评价的"建安七子"的文学创作,在其价值标准和实际创作情形的差异研究中,认为曹丕《典论·论文》文学标准不是关键,文论价值重点在于"文学政治论",是以文学论政治的典范,其中心在于政治。  相似文献   
5.
近30年来,德里达及其解构主义理论在中国研究如火如荼。通过博士论文研究对比发现,其理论思想来源、解构策略、性质判定以及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之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显著,但总体上研究中存在着"炒冷饭"特点,重复现象严重,且对其理论本身认知方面存在着巨大反差。随着文献译介工作的进展,德里达及其解构主义研究在重新认识解构主义及其理论性质、其理论与犹太文化之关系、德里达伦理学思想以及文学伦理学批评等方面都潜存着研究增长点。  相似文献   
6.
从叙事视角来看沈从文的小说《萧萧》,作者站在"乡下人"和"城里人"的双重立场上,通过叙事过程的展开和推移,将其对于工业(城市)文明和农业(农村)文明的优劣判断形诸于笔端。对比同在20世纪20年代鲁迅对于女人命运的思考,如果鲁迅笔下的"娜拉"的命运不免受到"制度决定论"("封建礼教")的作弄,那么沈从文笔下的"萧萧"则直接显示出"文化决定论"的影子。这种居于"双重文化视角"下的"萧萧",如同作者沈从文一样,在"行动面前"选择了停滞,这既决定了小说主人公萧萧的命运,也预示了作者沈从文的文化价值观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老子》第六十章中的"治大国若烹小鲜"说。认为历代注释家多认为"治大国若烹小鲜"讲述的是治国之道,但在注释和理解中存在着疑义和偏差。指出在"治大国"和"烹小鲜"之关系上存在着"异质同构"的三重解释。  相似文献   
8.
"读博士有什么用?"提出这个问题的,多数出自于正在读博士的人,少数出自于即将读博士或者说考虑读不读博士的人。这是问题的源初。思路决定出路。法国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说西方哲学传统最大的特点就是用在场哲学证明形而上学的正确性,也就是说,"读博士有什么用"这个问题是用一种缺席的、不在场的标准来反驳在场的有效性,即"读博士有什么用"这一问题的前提就是有一个有用的或更大用处的东西在证明或者威胁到"博士"的价值和有用性,比如现在有些本科生赚钱能力远远高于博士,没有读大学的人开饭店赚了很多钱,小学没毕业的人成了煤老板,硕士毕业的同学成了新东方某区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