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七月流火”词义嬗变杂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月流火”出自《诗经·豳风》。该诗凡八章八十八句,为《国风》中第一长篇。诗中写及西周时期农夫们一年间每月为贵族从事农业劳动和生活情况,全诗三次提到“七月流火”。今浅释其义,就教于方家。一、“七月流火”之本义“七月”,此处指夏历(俗称农历)七月,“流...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桃花源记》一文,千古传诵。后世点化“桃源”,入诗入词者颇多。如唐代裴迪的《送崔九》,“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张旭的《桃花溪》:“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青溪何处边。”宋代黄庭坚词《水调歌头》:“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  相似文献   
3.
书如阳光,沐浴其中,古今智者无数,读书经验颇众,现拾以“三”类之者,与各位共赏。读书“三味”与“三余”。绍兴三味书屋,是少年鲁迅从寿镜吾先生达五年光景的读书之所,“三味”取自“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酭”,据有关资料,三味书屋原名叫“三余书  相似文献   
4.
书如阳光,沐浴其中,古今智者无数,读书经验颇众,现拾以“三”类之者,与大家共赏。读书“三味”与“三余”。绍兴三味书屋,是少年鲁迅从寿镜吾先生达五年光景的读书之所,“三味”取自“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据有关资料,三味书屋原名叫“三余书屋”,取三国时董遇所说的“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  相似文献   
5.
仿词摭谈     
仿词是一种修辞格,即仿照现成同语,以更换其中的语素或词的方式,临时造出新词。新词与原词语往往有对义或反义等关系,一般同时出现(原词若为人们熟知,亦可不出现)。运用仿词,可大大增强表达效果。现从部分书报中辑出仿词妙语若干,浅析之。一、新旧词语有对义关系。例1.将来可否有一种嗅觉交响乐?当然那不能叫交响乐,或许可以叫交味乐?(史铁生《答自己问·随笔十三》,天津人民出版社。句中着重号为引者所加,下同。)例上出海想故土。出洋想放国。飞到月亮想放球。(流沙河《南窗笑笑录》,群众出版社)例3.朋友姓刘,其妻姓…  相似文献   
6.
编号为“1998—10(T)”的邮票,一套四枚,分别是“应天书院”(50分)、“嵩阳书院”(50分)、“岳麓书院”(150分)、“白鹿书院”(150分)。它们是北宋初期的四大书院,当时号称“天下四大书院”。书院制度形成于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  相似文献   
7.
最常用的汉字是什么?这是一个有趣的话题。秦牧曾说:“实际上,我们经常用得上,富有生命力的汉字不过是四五千个罢了。”(见《语林采英》第25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国家语委和国家教委于1988年联合发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常用字2500字,次常用字1000字。那么,最常用的究竟是哪些字?有人对《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进行统计后发现,书中出现最多的不是宝玉、宝钗的“宝”,亦非宝玉、黛玉的“玉”而是“了”字,共出现20545次,其次超1万字的还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