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建国以来 ,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四次重大变革。这些变革大都符合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实际 ,改革了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因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在新中国经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有些改革忽视了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 ,贯彻中盲目求快 ,因而出现了严重失误 ,给农村经济建设留下了惨痛的教训。历史表明 :凡尊重客观规律 ,符合生产力发展实际 ,生产关系的变革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一、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之初 ,全国拥有 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 ,仍然实行封…  相似文献   
2.
学生要答好历史材料解析题,必须紧紧把握好三个环节.一、审读材料这是正确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基础.材料题材料来源广泛:可直接来源于教材,也可来源于考古资料、历史文献、专著专论、残篇断简、歌谣传说、文物壁画、影视文学作品等.材料形式为文字材料、表格材料或图片材料及由这三种材料组合的混合材料,其中文字材料最为常见.这要求学生有相当好的阅读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娴熟的历史知识以及较强的思维能力和文字概括能力.  相似文献   
3.
4.
“人口迁移”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专题学习中是个难点问题,要突破这一难点,必须把握好三个重点。一、古代“人口迁移”的流向“人口迁移”的流向主要有:一是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地区流向人口稠密的黄河流域。这类流动的主体是少数民族,东汉以来,我国西部、北部边陲的许多民族陆续向内地迁移。汉和帝初年,南匈奴“三万四千户,二十三万多口”,逐渐向东、向南迁徒于河套、陕西、山西北部一带,同中原汉族人民交错居住在一起;西晋时期,匈奴、鲜卑、羯等共几十万人,氐族和羌族有五十多万人陆续内迁到今天的甘肃、山西、湖北、辽宁等地,唐初突厥族开始南下,五代至宋契丹人南下,宋元时期女真、蒙古族先后南下,明朝时瓦刺、满族也先后南下,同汉族等杂居相处。二是北人南迁。由人口众多的黄河流域流向人口稀少的长江以南地区,其流动的主体是黄河流域的汉人。东汉末、三国两晋南北朝、唐末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