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2012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2.
交往范畴和交往实践观研究之评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交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但我国哲学界长期以来仅把它当作生产关系的过渡性概念来理解.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实践和主体性问题讨论的逐步深入,学界才真正重视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交往范畴,并对其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对交往实践观的研究,大大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相似文献   
3.
我国哲学界关于价值概念的理解常有争执。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哲学界大都是依循主体-客体模式来处理价值问题的。在这种模式中,我国价值哲学研究在取得一些成果的同时也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和困难。面对这些问题和困难,20世纪90年代初,哲学界开始了对主体-客体模式的反思和批判。为了超出主体-客体模式,寻求专属价值哲学的方法和思路,哲学界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并提出了四种代表性的路向。但是,这四种路向从根本上说都未能超出康德关于价值概念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哲学终结论”作为追问的背景在对现代人的生存困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试图给哲学的本质意蕴一个初步的回答,认为今天追思哲学的本质意蕴更深层的任务在于:完成一种“思想的转换”,在新的思维范式下重新思索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为人在世界中寻找一个恰当的位置,  相似文献   
5.
20多年来,我国哲学界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来研究实践范畴,着重探讨了“真理标准问题”上的实践检验与逻辑证明的关系,并在对实践的结构和要素的研究中,讨论了目的范畴与实践观念的关系;从历史观的高度,着重探讨了交往范畴与实践范畴的关系,凸现了实践范畴的交往维度,并提出和研究了交往实践观;从本体论的角度,探讨了物质范畴与实践范畴的内在联结,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问题的讨论中.实现了对实践范畴的当代理解。  相似文献   
6.
本体论的争论与实践范畴的深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是把实践当作认识论范畴来看待.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学界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物质本体论还是实践本体论的争论,提出了物质范畴与实践范畴的关系问题,并由此展开了实践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地位的讨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学界在关于马克思哲学当代性问题的讨论中,通过与现当代西方哲学的对话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的讨论,又大大推进了人们对实践范畴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