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教育   20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窦娥许下的三桩“无头愿”是《窦蛾冤》(见高中语文第四册)深化主题之笔。所谓“无头愿”,指的是没有对证的誓愿,也就是很难如愿以偿的誓愿。窦娥之所以要发下这种誓愿,是因为她“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入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是因为她不甘心自己不明不白地死去。她坚信正义在自己这一方面,她的冤情一定能感天动地。这三桩誓愿各有其特殊的涵义,各有其悲愤之所在,它们所表现的反抗精神,一次比一次强烈。窦效的第一愿是“血飞白  相似文献   
2.
一部洋洋大观的《红楼梦》中尤氏仅是个次要人物,在《红楼梦》的电影和电视剧中饰演她的演员,不管怎样尽态极妍,可以说是连个“配角奖”都捞不到的,因此向来“评红”的大块文章中都没有专门谈到过她。然而曹雪芹在塑造她的形象时并没有掉以轻心,其一举手一投足之间仍然打上她自身特有的印记,同样赋予了她丰富的社会内涵。《红楼梦》的次要人物中有不少栩栩如生,尤氏在人物的无足轻重上完全属于这个层次,因此把尤氏作为一只“麻雀”来进行解剖,是可以看出曹雪芹在塑造红楼人物形象时是如何细大不捐,对之无不惨淡经营的匠心。 尤氏是个怎样的人物呢?这得先从她的出身谈起。  相似文献   
3.
《触龙说赵太后》一文,过去是传统教材,分析的文章很多,但文中的一些细节,特别是它的言外之意,却往往为人们所忽略,为“补苴弥缝”起见,本文特选择其中几个问题来谈谈: (1) “入而徐趋”句查:“徐趋”:采用快步走的姿势,一步一步地向前。大家都是这样理解的,无庸再议。但大多注释,都认为这即是“病足”所致;由于事实就是如此,因而也就容易忽略了这  相似文献   
4.
魏巍同志《依依借别的深情》是紧紧地围绕着“情”字来写的,文中每句、每段直至全篇都突出一个“情”字,完全可以说是一篇情的颂辞! 也许有人说开头写的嵌着弹皮仍然傲立的红松、稻田里缓缓飞翔的白鹭、飘着彩色长裙的姑娘、开满波斯菊的家园乃是描述了朝鲜人民医治战争创伤、重建祖国后的和平生活的景象,总该和“情”没有直接联系的吧!然而这却是反映了中朝人民生死不渝之情的结晶,是为下文作铺垫的。正因为如此,随即文中就用了“他们可以承担一个  相似文献   
5.
对于《三峡》一文中的“清荣峻茂”,大多注为“水清、草荣、山高、木茂”,这是值得商榷的。文中的“清荣峻茂”谈的乃是三峡一带“春冬之时”(即春、冬两季)的景象,所谓“水清”、“山高”、“木茂”(应是指“绝巘多生怪柏”而言),应无疑义,而“草荣”这一说法却经不住推敲:因为这不符合三峡一带的实际地理情况,倘若再联系全文来读,就更加感到扦格不入。如果说这里所写确是指的“草荣”的景象,那么再和下一节所描写的“林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辛词中“生子当如孙仲谋”中“生子”一语以新的解释,令人眼目一新,而且论据充分,颇有说服力,不失为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7.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于“人称”的运用也是颇具匠心的。由于这个问题至今还很少有人提起,为了拾遗补阙,以期引起学术界的注意,特列举数例并作一剖解如下: (一)既是咱们的孩子要捐 秦可卿死后,为了丧礼上风光些,剩大明宫掌宫内监戴权亲来上祭,贾珍谈到要与贾蓉(秦可卿的丈夫)捐个前程—— 戴权道:“事倒凑巧,正有个美缺:如今三百员龙禁尉……还剩了一个缺。谁知永兴节度使冯胖子要求与他孩子捐,我就没功夫应他。既是咱们的孩子要捐,快写个履历来。(引自花城版肃像新注程甲本第十三回,以下只交代回目,不再注明版来) 查戴权与贾珍既非同宗,亦“非拜把子”的兄弟,为什么这样亲热,把贾蓉称做“咱们的孩子”呢? 这正是书中在“人称”运用上的发微抉隐之笔,切不可掉以轻心,疏忽过去,注意及此才能发现它的微言大义。  相似文献   
8.
在《鸿门宴》一文中,“与樊哙”之“与”字,语文教材和有关选本都未曾作注,而有的教学参考资料一般都将其当作连词,译作“和”或“同”,或当作衍文。对此,很多同志提出疑义,给本刊来稿。这里选出杨本祥、侍问樵同志各撰的文章合题发表,以饷读者,疑义相与析,“与”字共商讨。  相似文献   
9.
在《鸿门宴》一文中有三处应注的词,语文教材和笔者所见的有关选本都未曾涉及,有些今译又大多把它的古义和今义混淆,为此特试作探讨如下:一:“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相似文献   
10.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有如下一节谈到韩愈作《师说》(同属高一册)的语:今之世,不闻有师。有,(?)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界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对此已有一些教师和同学问我:中国历代各级官府都办有学校,西周有国学、乡学,汉代有太学、州郡县学,至唐以后有太学、国子学(国子监)、府州县学。再就民间来讲,虽然西周以前学在官府,由于孔丘开私人讲学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