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7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近代小说中的"没口""没口子",作状语,形容忙不迭地(说)。《汉语大词典》释"没口""没口子"为"满口",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2.
传记式句子里主语后面的复指代词“者”有指点引人注意的作用。司马迁在《史记》里利用这种“者”为自己的分级框架服务。一般而论,它是传主地位比较高的一个标志,是司马迁给予某些传主的一种待遇。这种“者”有装饰性。  相似文献   
3.
中古以后,表令来的五个单音词中,“追”、“勾”、“提”、“拘”既可以表示发出命令叫人来,又可以表示令灵魂离开肉体而来。“传”则只用于表示前一种意思。在现代汉语里,表示发出命令叫人来用“传”,表示令灵魂离开肉体而来用“勾”;“迫”和“提”的令来义消失;“拘”词义的强制性增强了。  相似文献   
4.
晴雯遭难,“诽谤”起了极坏的作用,这是外因。内因是“风流灵巧招人怨”。这个“人”主要指王夫人。王夫人惟怕丫鬟们勾引宝玉。晴雯的风流灵巧,特别是“水蛇腰”,给王夫人留下了“轻狂”的印象。  相似文献   
5.
《金瓶梅词话》中的“漏眼不藏丝”,即“六眼不藏私”,谓双方当事人和中间人三人当面,互相监视,藏不住私密。  相似文献   
6.
《汉语大词典》对“打发”的释义义项不全,本文补充了若干义项。  相似文献   
7.
明末竟陵派作家刘侗、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记述了当时北京地区的园林寺观、陵墓祠字、名胜古迹、岁时习俗等等。作者认为和主张“闾里习俗,风气关之,语俚事琐,必备必详”。所以此书虽然行文用典范的文言,仍然保存了少量当时北京的口语。凭借这些语言资料,我们可以考察那时使用儿化韵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古人以鱼化为龙喻俊彦得志。乾愈《柳子厚墓志铭》“崭新见头角”一句,“头角”特指龙角。“崭然见头角”是成龙之象,喻俊彦得志。  相似文献   
9.
清代的一些小说中,人们曾先后用“你能”、“”作“你”的礼貌式,“你能”的合音正好是“”,后来由“”演变为“您”;近代的优伶(男性)及其他一些行当的人被称为“兔”、“兔子”或“兔崽子”,后二者作为骂人(男性)的话也是从那儿来的。  相似文献   
10.
《金瓶梅词典》(王利器主编,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出版。以下简称《词典》)旁征博引,对书中生僻难解的方言市语多有精当的解释。但千虑一失,偶有疏漏,自或不免。今略抒愚见,谨向编者和读者求教。文中引自《金瓶梅词话》的例句不标书名。吊往高处挂。[例]第十五回:“这西门庆听了, 暗暗叫玳安把马吊在后边门首等着。”按:吊,引。有二义:(一)牵引。《词典》所引之例就是这个意思。(二)引导。第二十五回:“使玉萧丫头拿一匹蓝缎子到房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