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进士入仕的主要途径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举子进士及第后,只是获取了入仕前的一种身份。若要得到官资,必须先通过关试,再由吏部铨选、制举、吏部科目选以及使府辟署等途径入仕。吏部铨选为通常仕进之路,制举和吏部科目选为快速仕进之道,使府辟署为回旋仕进之途。多种渠道选拔人才是唐代选官体制的基本特点,修业奋进跻身官场是唐代进士及第者的普遍心态,由此散发出的文化气息,影响着有唐一代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2.
唐宪宗继位后,得到宰相杜黄裳、李吉甫、武元衡等扶佐;力图以法度制裁专横跋扈的藩镇,重整李氏王室的权威。但是,就在朝廷对藩镇大举用兵的过程中,京城长安发生了一起由诸藩镇共同策划的谋杀宰相武元衡、刺伤宪臣裴度的恶性事件,令四方惊骇,引起强烈震动。本文拟就此案作些初浅探讨,以求正于博深之士。一宪宗初即位,宰相杜黄裳首建削藩大略,进言道:“德宗自经忧患,务为姑息,不生除节帅;有物故者,先遣中使察军情所与则授之。中使或私受大将赂,归而誉之,即降旄钺,未尝有出朝廷之意者。陛下必欲振举纲纪,宜稍以法度裁制藩镇,则天下可得而理也。”以  相似文献   
3.
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中全面客观地阐述了笔记小说观念。刘知几提出了“偏记小说”的概念,揭示了笔记小说可与正史参行的“自成一家”的真实地位,明显提升了笔记小说的史学价值;《史通》中有关“偏记小说”的分类和列举,则清晰可见刘知几的笔记小说分类观念较之于《隋书&;#183;经籍志》有了进步,为史家重新认识笔记小说的学术地位,审视笔记小说的社会功能,利用笔记小说丰富正统史学,乃至效仿撰作笔记小说,提供了理论依据;刘知几以史眼判断笔记小说的价值,强调笔记小说惩恶劝善、可供教化的社会功用,表达了正统史学对笔记小说价值认同的程度,进而为笔记小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总之,刘知几《史通》的笔记小说观念,对中唐以后笔记小说的发展和繁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5.
论唐代文言小说繁荣与科举制度盛行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文言小说在初兴期蓄势的基础上,繁荣期的创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作者蔚起,名篇如林,呈现出堪与诗歌媲美的繁荣景象。唐代文言小说的繁荣,离不开现实的土壤,尤与科举制度盛行及其造成的文化风尚直接有关。这一时期进士科、制举以及吏部科目选等取士非常盛行,不仅选拔了一大批才学之士,而且营造了文言小说繁荣的文化氛围。唐代科举制度盛行给文言小说创作带来了丰富的素材,而科举士子假文言小说叙写科举环境下的现实人生,施之藻绘,扩其波澜,则将文言小说创作推向了繁荣。  相似文献   
6.
陈寅恪先生批注本<白氏长庆集>,现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资料室珍藏,迄今鲜为国内外学者所了解.陈批本钤有"陈寅恪印"大小两种共29枚,并在许多篇章的页眉、行间和页脚存有陈先生的大量细字批注.经初步考校,陈批本的批注时间约在1931年至1937年底之间,可能散失于陈先生两度南迁的过程中.陈批本内容极丰富,体现了陈先生的治学之道,凝聚了陈先生的学术智慧,具有很高的文献和学术价值,亟待系统整理研究.  相似文献   
7.
唐代进士科最初仅试策文,高宗显庆后至玄宗开元时,进士科杂文试诗、赋体与箴、铭、论、表、颂、赞诸体兼用,在文、实两方面掌握的较为平衡。此后或偏文而单用诗、赋体,或偏实而单用箴、铭、论、表、颂、赞诸体,因而招致不少微词。唐代进士科杂文试的文体规定和应试难度,必然使举子注重从小苦练与应试有关的文体,并用得意之作先期行卷,为进士及第创造条件。唐代举子用于行卷的文体,大致与进士科杂文试的文体相似或相近,因为这样易于得到显人名公和主试官的认同,最终进士及第。尽管尚难绝对排除唐代举子用小说行卷现象的存在,但在当时被视为驳杂无实的小说体,有悖进士科杂文试的主流文体,一般举子并不用小说体行卷,更不可能由此而致唐人小说的兴盛。  相似文献   
8.
作者认为第五琦在安史之乱中,为了筹措军费,扩大财源,平定叛乱,建策起江淮财赋,创立食盐专卖法,改革货币制度,从而一度扭转了财政拮据的局面,保障了军需,为平定安史之乱,改善唐代财政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昭穆制度适用于同宗之人,起着明确辈分的作用.然而,考察宋代社会却发现父子同辈、弟为兄子这种"紊乱昭穆"的事例屡见史书.宋代无论是皇室内部的"升行",还是民间"以孙为子""养弟为儿"的事例,都是历来传统社会"紊乱昭穆"习俗的遗存.当时法律对此并无明确条文规定,导致官员在实际审判时带有极强的随意性,但相反的是当时的舆论对此抱有明确的批判态度.显见受到理学思想浸染下的宋代社会,在走向秩序化的进程中逐步改变着"紊乱昭穆"的传统习俗.  相似文献   
10.
唐安史之乱以后,随着中央三省六部制度的不断变型,宰相结构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六部尚书经常用作中书、门下侍郎平章事兼官和功臣节帅勋衔的历史背景下,原属尚书副贰的六部侍郎实际上职掌本司,他们往往以谙熟政务更多地直接擢加平章事,进入“中书门下”参议大政,成为宰相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活跃于朝廷内外,其职权较唐前期扩大了。长期以来,探讨唐后期的宰相结构及制度,似有无从下手之惑,而使它成了唐史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