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时期话剧创作重大成就之一是为中国当代文学画廊提供了一系列既具有鲜明个性特征,又富于浓郁时代色彩与较高审美价值的崭新的人物形象。如庄济生(《丹心谱》)、何为(《于无声处》)、白洁(《报春花》)、洪人杰(《左邻右舍》)、孙美人(《王昭君》)、蛐蛐儿(《报童》)、韩山河(《陈毅出山》)、陈毅(《陈毅市长》)、罗心刚(《血,总是热的》)、郑毅军(《高梁红了》)、宋春阳(《宋指导员的日记》)、郑奶奶(《红白喜事》)、狗儿爷(《狗儿爷涅槃》)、常贵(《天下第一楼》)、李金斗(《桑树坪纪事》)、蓝禾儿(《天边有一簇圣火》)等等。其中,庄济生、狗儿爷与李金斗的形象塑造尤为引人注目。 庄济生是五幕话剧《丹心谱》(《人民戏剧》1978年第5期)中的重要人物。他的出现不仅是剧作家苏叔阳独特的发现与创造,而且标志着被“四人帮”扼杀了的中国话剧现实主义传统的恢复。这位披着医生、共产党员外衣,甚至还担任新华医院党委委员的风派人物,干的却是与自己的身份、职务极不相称的勾当。可以说,这是个名符其实的传统意义上的反派角色。但难得的是,剧作家并没有因袭往日简单化、脸谱化的老路,并没有把重点放在刻划人物的外部特征,象如何张牙舞爪、干了哪些具体坏事上,而是着力从骨子里去揭示人物灵魂的刀恶、  相似文献   
2.
中国话剧走过了百年曲折坎坷而又成绩斐然的历程。如今,在这世纪之交又面临新的严峻的挑战。应该如何面对眼前的困难?怎样才能重振昔日的雄风?在未来21世纪的世界剧坛,中国话剧应占有怎样的一席之地?本文在回顾中国话剧历史、剖析当今剧坛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繁荣新世纪话剧必须切实关注的两个重要问题──(1)提倡敬业精神;(2)重视理论导向,正确处理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当代“话剧危机”已闹腾近20年,戏剧为此进行了不懈的探求努力,但“危机”至今有增无减,这不能不使人怀疑以往的探寻恐怕在什么地方出了问题。本文提出:不应仅仅将探究“病因”的审视目光局限于当代,而应开扩思路、追本穷源。本文还认为:(1)中国话剧艺术自身的建设远未完成;(2)中国话剧至今仍缺乏独立生存的能力;(3)理论上的误导、认识上的偏频更使处于困境中的话剧雪上加霜。这些都是造成“话剧危机”的识上的偏  相似文献   
4.
一九五八年,对田汉同志来说,是个丰收年。这一年,这位久负盛名的剧作家,在长时间搁笔之后,一连创作了两部大型话剧。一部是著名历史剧《关汉卿》(《剧本》1958年5月号),一部是现代剧《十三陵水库畅想曲》(《剧本》1958年8月号)。历史剧《关汉卿》再现了我国十三世纪伟大戏剧家关汉卿以杂剧为武器向反动势力主动进击的动人形象。剧本不仅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民群众的不满和反抗,而  相似文献   
5.
“京派”与“海派”的提法早已有之。京,指北京;海,指上海,原来是就京剧艺术流派而言,后也引伸到其他艺术形式和社会生活。一般认为,京派主要特点是重视基础功夫的训练,严格讲究艺术规格,对继承传统、保存遗产贡献较大,但另一方面是艺术思想比较保守,接受新事物比较迟缓。海派的主要特点是勇于革新创造,善于吸收新鲜事物,及时反映现实生活,但又存在着华而  相似文献   
6.
刘心武同志是文化大革命以后涌现的有影响的作者。他创作勤奋。继《班主任》之后,又陆续发表了《没讲完的课》、《穿米黄色大衣的青年》、《爱情的位置》、《(?)来吧,弟弟》、《找他》、《面对着祖国大地》、《去作一个公民》、《我是你的朋友》等短篇小说。他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塑造了为数不少的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反映了人们普遍关心的尖锐的社会问题,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尽管他也有失败之作,(如  相似文献   
7.
粉碎"四人帮"几年来,我国话剧创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广大剧作者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写出了象《王昭君》(曹禺)、《大风歌》(陈白尘)、《闯江湖》(吴祖光)、《曙光》(白桦)、《东进!东进!》(所云平等)、《陈毅出山》(丁一三)、《神州风雷》(赵寰等)、《报童》(邵冲气等)、《丹心谱》(苏叔阳)、《于无声处》(宗福先)、《未来在召唤》(赵梓雄)、《权与法》(邢益勋)、《报春花》  相似文献   
8.
中国当代话剧已走过45年曲折发展的道路。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起步阶段(1949—1957)、发展阶段(1957—1966)、停滞阶段(1966—1976)、复苏阶段(1976—1979)、探索阶段(1980一)。从当代话剧坎坷的历程中,至少可得到两种经验教训:戒绝用政治运动方式解决文艺内部分歧;必须坚持“双百”方针。  相似文献   
9.
提起“第四种剧本”,人们很自然地会联想到《同甘共苦》、《布谷鸟又叫了》、《洞箫横吹》等剧作以及它们的作者岳野、杨履方、海默等人的坎坷遭遇。这一切都发生在本世纪的五、六十年代,距今已有三、四十年的历史了。那么今天为何又旧话重提呢?我觉得:一是这一“事件”在中国当代话剧史上影响较大,而不少人对其中的详情又不甚了解,现有的为数不多的文章或仅就早篇作品进行评价,或只对这些作品作政治上的批判和平反,而缺少对这一特殊的戏剧现象进行深入的剖析与公允的评判;二是它至今对我们戏剧界仍有现实意义和反思价值。研究“第四种剧本”产生的原因,了解作家创作这些剧作的思想动因,以及探寻这些剧本的成就与特点,显然对总结本世纪话剧创作的经验教训,繁荣新世纪的话剧艺术是有着积极的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当代历史题材的话剧创作虽然数量不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总共不过三四十部,这与现代题材的话剧,甚至同是历史题材的戏曲相比,显然大为逊色。但是,它们的质量却比较高,其中绝大部分经受了时间的考验,至今仍有教育意义和审美价值。像郭沫若的《蔡文姬》、《武则天》,田汉的《关汉卿》、《文成公主》,曹禺的《胆剑篇》(合作)、《王昭君》,老舍的《义和团》,丁西林的《孟丽君》,马少波的《岳云》,陈白尘的《大风歌》以及《甲午海战》、《秦王李世民》、《唐太宗与魏征》、《懿贵妃》、《鉴真东渡》、《吴王金戈越王剑》、《郑和下西洋》、《班禅东行》、《文天祥与忽必烈》、《孙武》、《李白》等等,都堪称当代历史剧的精品。这些剧作,有的生动再现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有的热情地歌颂了古人勤劳勇敢、正直清廉、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高尚品德,有的则通过艺术手段总结历史上成败、盛衰的经验给今人以启示、借鉴与熏陶,因而不仅在国内深受欢迎,而且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