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9篇
科学研究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2011年江苏高考物理卷第12题B(选修模块3-4)第(1)题,讨论了同时的相对性。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高考卷中多次出现涉及微元法的试题,而每年学生在此得分率都很低,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未能深刻领悟微元法有何用?何时用?怎么用?  相似文献   
3.
托盘天平在物理习题或试题中经常出现,且常用图1所示的简画法代替实物图,这种画法在教师的板书中也经常出现,然而,其科学性值得推敲。 上述画法的错误可以用一个小实验来说明。  相似文献   
4.
这是2002年上海市物理高考卷中的第23题: 如图1所示为利用电磁作用输送非导电液体装置的示意图.一边长为L、截面为正方形的塑料管道水平放置,其右端面上有一截面积为A的小喷口,喷口离地的高度为h.管道中有一绝缘活塞.在活塞的中部和上部分别嵌有两根金属棒a、b,其中棒b的两端与一电压表相连,整个装置放在竖直向上的匀强磁场中.当棒a中通有垂直纸面向里的恒定电流I时,  相似文献   
5.
读了本刊1992年第5期《对课本中阿伏伽德罗常数计算方法的商榷》一文,颇受启发,笔者结合教学中的体会也谈一点看法。 1 三种排列模型的估算笔者在教学中,学生对书本上阿伏伽德罗常数的估算,提出了三种不同的排列模型。 1.1 球体分子近似排列模型。计算方法与课本上完全一致,将分子看作弹性小球,每个分子占体积V=4/3πr~3=4/3π(2×10~ )~3=3×10~(29)米~3,因为1摩水的体积为V_A=1.8×10~5米~3,所以1摩中所含分子数: N_A=(1.8×10~5米~3/摩)/(3×10~(29)米~3)=6×10~(23)摩~1。 1.2 球体分子立方形排列模型。将分子看作小球,且分子间排列按立方体排列,则每分子在空间所占体积V=d~3=6.4×10~(29)米~3。所以1摩水中所含分子数为:  相似文献   
6.
倪红飞 《物理教师》2006,27(8):66-66
20世纪,随着电网连接到了千家万户,电在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安全隐患,频繁的触电事故的发生,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如何发明一种“触电保护器”,在触电事故发生时可以自动断开电源?这引起了许多发明家的思索.变压器是根据电磁感应原理制成的可以改  相似文献   
7.
倪红飞 《物理教师》2011,(11):18-18,21
2010年江苏省高考卷的第3题,是一个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情景设计的试题,体现了物理学与生活的结合,对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从实际问题中获取信息,把实际问题抽象、简化成恰当的物理模型,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倪红飞 《物理教师》2008,29(3):64-65
如图1所示。L是一焦距为厂的薄凸透镜(F与F’为其焦点).在透镜右侧焦点F’处放置一曲率半径大小为R的球面反射镜(其顶点位于F’处),透镜和球面镜组成一轴对称的光学系统.  相似文献   
9.
倪红飞 《物理教师》2008,29(2):33-34
分析历年的高考试题,发现“斜面一水平面组合轨道问题”出现频率很高,近十几年屡屡出现在全国及各省、市的高考试题中. 命题专家之所以如此青睐这类试题,主要原因是“斜面一水平面组合轨道问题”可以较好地考查学生综合应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好选拔功能.而且,试题展现的物理情景与生活中实际情景相吻合,结论具有实用性,很好地体现了物理试题的特点和新课程的理念.  相似文献   
10.
2011年江苏高考物理卷第12题B(选修模块3-4)第(1)题,讨论了同时的相对性.原题如图1所示,沿平直铁路线有间距相等的三座铁塔A、B和C.假想有一列车沿AC方向以接近光速行驶,当铁塔B发出一个闪光,列车上的观测者测得A、C两铁塔被照亮的顺序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