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0篇
教育   69篇
科学研究   2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34年   1篇
  192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见于《全唐诗》、《全唐诗补编》的陇籍诗人约九十五位,诗作达三千首。其人,有帝王宗室、朝臣布衣、僧人羽客,有李白这样的世界著名诗人,也有连姓名都不知道的“西鄙人”,其诗,朝政礼乐、僧道隐逸、边塞山水无所不包;更有像《敦煌廿咏》一类地域风物的歌吟。诗人们与故土的联系,一般说来,并末具体而鲜明地见诸载籍之中,事实上,九十五位诗人中,除赵彦昭、牛仙客、李适之、独孤钦、牛僧孺、牛希济、悟真、翟奉达等人在陇土为官、从军、传教的生活史有明确记载外,绝大多数只保留了陇右的籍贯,个别诗人如李益是否在故乡生活过,研…  相似文献   
2.
1992年11月13日《光明日报》第2版《是“不齿”,不是“不耻”》一文中,对“不齿”的解释是:“这里的‘齿’,是提到的意思;‘不齿’,就是不愿意提到”。这个解释有两点错误:一是单音词“齿”,在古今汉语中从来就没有“提到”的意思(有的词书曾把“提到”列为齿的一个义项,但却举不出书证),在这里应作“并列”讲;一是双音词“不齿”,从先秦到现代也从来没有“不愿意提到”的用法,在这里是“不与同列”的意思。之所以会出现上述问题,应是  相似文献   
3.
用于郊庙祭祀等仪式的声诗,即雅乐的乐章被赋予了统治者的政治理想,也是中国古代社会礼乐文化的重要体现。其歌辞的撰写、表演风格的形成,均典型地映现着当时的文化特质。本文在对比历代郊庙声诗形式构成的基础上,对宋代郊庙声诗的总体风格进行了全面评析。认为宋代郊庙声诗风格舒迟和雅,鲜明地表现出模范"古乐"传统、全然雅颂化的倾向。这一风格的形成与宋代文化建设中浓厚的复古思潮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4.
礼乐诗歌是雅乐乐章的组成部分,以描绘祭祀天地宗庙、朝觐盟会、阅武告捷、新谷祷雨、敬老立学诸礼为主要内容,展示出礼乐相成的独特情境,主要表现为三个层面:礼行乐奏的仪式情境;礼德乐和的诗歌情境;诗礼交融的审美情境.典礼仪式实践,其环境的选择、场景的构设,以及人物服饰、举止、语言、歌唱、舞蹈等因素构成一个综合展演的"仪式情境".乐章应用于"仪式",是仪式情境的组成部分;描绘典礼的诗歌,又以仪式情境为抒写对象,以特别的"礼""乐"意象,构建起礼德乐和的诗歌情境."德"为礼之灵魂,"和"为乐之功能."礼"是躯干,"乐"即精气.有躯干可以站立,通精气才有生命.礼乐配合中,"乐"的"流走"把"礼""贯穿"为一个和谐的"有机体".当诗人用"诗"再现这一"有机体"时,便创设了诗、乐、礼浑然一体的审美情境.  相似文献   
5.
李贺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鬼才”,其诗的确充满非同寻常的构设。以中国传统文化所谓“三界”的区分衡量,李贺总是“师心作怪”,将神界、人界、鬼界三个不同等级的宇宙空间编织在同一“时空”,从而展现自己所梦想的“自由世界”,以“放纵”自己被压抑的灵魂。  相似文献   
6.
7.
杨晓霭 《家教指南》2001,(4):152-155
人物品藻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文化现象,魏晋时代成为一种审美活动,而对仪容的欣赏几近登峰造极。唐人承魏晋风流,也非常注意评价人物,但相关研究尚不多见。本文选取敦煌歌辞所展示的女子情感世界的一个侧面,揭示了唐朝品藻人物的主要特点:看重英雄气度,倾慕侠士风流,追求俊美容貌。  相似文献   
8.
李清照追溯歌词发展历史,以为自唐至北宋“涵养百馀年”,均呈“乐府声诗并著”局面。她批评“宋子京兄弟”,“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考宋祁创作,有声诗,亦有“乐府”。宋祁是仁宗朝雅乐建设的骨干,他“乐府声诗并著”的创作,正是宋初礼乐文化建设中“士大夫之词”创作的典型表现,也反映出“旧声”、“新声”竞相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9.
杜甫“行”诗,从篇章到句式改变了初唐歌行的体调特征,独构新格。这一成就的取得,与当时歌舞大曲盛行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基于对音乐的敏感与对“乐府“传统的弘扬,杜甫创作“行”诗,内容上追踪汉魏行曲歌辞讽刺时事的美刺功能,结构上借鉴歌舞大曲多解组合以及行曲“简单而刚健明快”的特点,达到了声律与情感的契合。可以说正是杜甫充分吸收当代歌舞大曲的结构特质与音乐风格,以其“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结构了富于魅力的“行”诗,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境界,从而为他在诗体发展史上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台湾位于我国大陆东南沿海上 ,是我国第一大岛。岛内及其附近海域的地震活动频繁强烈 ,是世界地震最多、最强烈的地区之一。频度高、强度大、破怀性强、分布集中是这里地震的显著特点。据查地震记录资料 ,台湾从 1 892年~ 1 978年的 86年间 ,共发生过 5级以上地震 830次 ,平均每年就有 9 6 5次之多。其中 6级以上地震2 0 7次 ,8级地震两次。 1 999年 9月 2 1日 ,台湾南投县以东地区发生的 7 5级地震是最近几年来最强烈、破坏性也最大的一次地震。强烈的主震发生后 ,几天内发生余震达 1万多次 ,余震一直持续了半年之久。这次地震 ,给台湾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