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王群生长诗新作《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巧妙的艺术构思,塑造了阿黛、阿丽、阿秀三个山乡妹仔生动感人的形象,是一部鲜活地讴歌改革开放的优秀之作。  相似文献   
2.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出现的自由体白话新诗的诗潮,洪水般冲决了中国旧诗坛的堤坝,形成了诗体大解放的一次变革,给当时新诗带来了一度繁荣。到了20年代初期,这股洪水的势头逐渐减弱,自由体白话新诗呈现出无治状态。由于当时一些诗人忽视诗歌的特质,“信手拈来,随笔渲泄,潦草敷衍”,成了自由体白话新诗的通病,致使诗歌质量不断下降,引起了关心新诗命运的诗人们的忧虑与思考。新月诗派就是在关注新诗命运和探索新诗的发展方向中崭露头角的。  相似文献   
3.
摩罗派诗人拜伦、雪莱等曾得到鲁迅先生高度赞扬,中国摩罗派诗人于赓虞,在上世纪20至40年代曾在中国诗坛有一定影响,后来研究者甚少。文学史家、评论家唐弢生前曾希望在研究李金发的同时,也研究于赓虞。本文对于赓虞的创作作了初探。  相似文献   
4.
1.中国诗歌必须是中国的,应该合理、有机地吸收,创造有中国风骨的民族化诗歌,而不是恶性的全盘西化,成为西方现代派诗的低劣的仿制品。2.诗歌必须是人民大众的,我们不反对诗人应有自己的个性,诗的感染力也只能来自个性自我的真切表现,同时又主张诗人的个性应植根于人民性,成为人民的多种多样的爱好和需要的反映,这是诗的本性。3.诗歌必须是时代的,西化是忘了立足之地, 复古是忘了所处之时,诗歌要立足于当代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结合当代中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继承和发展民族优秀化传统, 学习和借鉴世界一切优秀化成果,努力创造并发展属于本民族的优秀的 中国当代诗歌。4.中国诗歌必须是真诗,在听觉上应该有音乐美,在视觉上应该有形象美,在心灵感受上应是动情的有启迪的,而且这些综合的美的因素应在最凝练的形式下,达到最大的容量;主张宽容、多样、兼容并包,不应包括非诗的赝品。  相似文献   
5.
冉庄 《出版视野》2010,(3):32-33
最近,读了傅德岷教授的长篇报告文学《砥柱中流》,作品对大韩民国临时政府金九主席1938年10月到1945年11月在重庆坚持反日复国斗争有详实的记述。据说韩国汉学家、诗人许世旭将把此书翻译成韩文介绍到韩国。记得许先生第一次来重庆时,应杨山先生所托。请我去火车站接他。  相似文献   
6.
蒋永志的诗歌作品流动着东方艺术精神,表现为人与自然的统一,真善美的融通,对“弱小”事物的关注,颂扬。  相似文献   
7.
中国魔罗派诗人于赓虞,在20世纪20—40年代曾在中国诗坛有一定影响,后来研究者甚少。这位被人们忘却了的诗人,曾经用热血浇铸爱憎,为命运痛苦呼号,作品富有个性特色。于赓虞的勤奋笔耕,为现代新诗做出了一定贡献。于赓虞写于苦难年代的"病和魔"的篇章,对于我们追忆过去的岁月,研究新诗流派和艺术,仍有不可抹杀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刘忠华《点击重庆》上卷对重庆的人文、风物、历史、山水进行深刻的点击和阐述;下卷以小角度、小题材对作家熟悉的人和事进行讴歌。笔力恢宏细腻,阅历广博精深。此外,还具有资料详实、点评客观;以小见大、平中生奇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冉庄 《出版视野》2007,(2):32-33
模糊概念在诸多领域都得到广泛应用。模糊在某种意义上是科学的,是真理。如模糊数学。有些需要精确的数据、数字、数量,但有些确以“模糊”来替代。像“光芒成丈”、“千手观音”、“满头乌发”、“千钧之力”……。你把大足石刻的千手观音说成“1013只手”,你把某某“满头乌发”说成某某有“1亿零5根头发”。人家肯定说你有毛病或精神有问题了。再说这篇书评评得好。新闻中有很多模糊概念,朱晴方先生在《模糊新闻举隅》中说得很明白。如“百万”、“无数”、“连日”等等。模糊新闻的出现,使新闻更加有了说服力,更加真实可信,你如果把“百万”雄师过大江在新闻中写成“1215676”雄师过大江,反而相反了。所以模糊新闻不光真实可信,而且展示了新闻的内在美,朦胧美。新闻出版业的同行们都去读读《模糊新闻举隅》一书。你将获益匪浅。[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大力弘扬西部化和三峡库区化的优秀传统,同时立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西部大开发的实践中,努力创造既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又具时代特色的西部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