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7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概念重建之后,课程被化约为作为语言样态存在的"符号表征",其涵括的"符号潜能"和语言意蕴得以彰显,课程语言问题由此成为课程研究的焦点,并促使整个课程领域发生"语言转向"。语言转向之后,课程研究从科学语言时代迈入诗性语言时代,呼应了从课程开发到课程理解的范式转型,其主旨在于反思课程教学实践和观照课程主体生命。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2013年2月《英国国家课程:协商框架文件》的颁布,英国启动了新一轮的国家课程改革。根据新国家课程标准,英国将采用新型计算机课程来取代当前的信息与通信技术课程。总体而言,英国国家课程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呈现出稳中求变的态势。保持连贯的课程政策与鼓励广泛的课程参与是此次改革极具重要意义的两大举措。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赫尔巴特第一次在分析儿童兴趣的基础上论述了普通教育的课程体系。在随后的演变过程中,赫尔巴特的课程思想逐渐被后继者加以发挥改造,最终背离了他本人的初衷。了解赫尔巴特课程思想的原本要旨是梳理现代课程思想发展脉络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4.
期待的课程源于学生对课程的期待,具体表现为学生对优秀教师、有趣学科内容、良好环境以及对自我实现的期待。由于教学实践中学生对课程的期待往往被教育者忽略,学生期待的课程随之得不到有效实施,进而导致课程学习与学生实际相脱离。还原学生期待的课程是学生作为课程参与主体的应有之义,唯此,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程的内生性来源",成为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5.
美国课程专家埃利奥特·艾斯纳开创性地将艺术美学领域中的鉴赏与评论概念引入课程评价领域,提出了教育鉴赏与教育评论的评价模式。以质性探究为特征的教育鉴赏与教育评论模式主张课程评价回归生活世界、课程评价范围的多样性、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强调对教育动态过程的把握,其根本旨趣在于促进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6.
美国课程专家埃利奥特·艾斯纳开创性地将艺术美学领域中的鉴赏与评论概念引入课程评价领域,提出了教育鉴赏与教育评论的评价模式。以质性探究为特征的教育鉴赏与教育评论模式主张课程评价回归生活世界、课程评价范围的多样性、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强调对教育动态过程的把握,其根本旨趣在于促进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赋予了课程与教学全新的涵义,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必须转变,教师的角色也随之转型。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理应成为课程改革的推动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学生学习的协助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课程教学的研究者。  相似文献   
8.
赫尔巴特通常被看成是"传统教育"的代表人物,其课程思想特征一般被概括为"三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和教师中心。这种概括实际上是对赫尔巴特课程思想原旨的误解,其根源在于将赫尔巴特本人的课程思想与赫尔巴特学派的课程思想以及传统课程思想混为一谈。通过分析比较三者的异同,可以发现:赫尔巴特学派课程思想是对赫尔巴特课程思想原旨的背离;杜威课程思想是对赫尔巴特课程思想的复归与超越;赫尔巴特课程思想与传统课程思想并非等同,他的某些具体课程主张超出了传统课程思想的藩篱,具有现代课程思想的意蕴。  相似文献   
9.
英国教育部2010年颁布的学校白皮书《教学的重要性》描绘了联合政府教育新政的路线图,表明了英国创建世界一流的学校教育制度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愿景。为推进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制度的全面发展,英国将从改善学校教学管理、加强学生行为规范、推进课程评估改革、创建新型学校制度和加大学校经费投入等几个方面来着手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改革尽管借鉴了诸多西方理念,但由于它的文化传统在场和对教育传统的继承,决定了其实质上与我国文化传统的适切。在课程改革稳步推进的当下,我们不能着眼于回归传统,也不能局限于继承传统,而应当通过引介新理念来冲破旧传统的惯习,在中西文化的互动融合中创生出一种新的民主型课程文化,从而推动课程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