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科学研究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冯序颖 《考试周刊》2007,(37):51-52
本文从词汇、句式和语篇三个层面分析了汉英中介语拙涩现象,指出汉英中介语拙涩现象由母语负迁移而产生。并提出相应的英语教学对策。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语境和语用能力的概念与内涵出发,探讨视听说课程语用教学的优势所在以及具体实现途径。指出显性教学更有利于学生语用能力发展,具体环节包括结合语境输入高质量元语用信息、语境化语用输出以及纠正性反馈。  相似文献   
3.
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在双语课程"幸福课"实施立体化实践式教学,促进学习者意义建构。对双语教学意义建构中教师的主体功能进行研究,指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功能体现在设计者、实践者和文化中介者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教学层面探讨汉英中介语拙涩现象的成因,分析了促成学习者中介语拙涩现象的不当教学行为,并提出课堂教学对策,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比较中英文表达差异,引入词块教学,重视语篇模式分析。  相似文献   
5.
"这/那+名词"结构对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定冠词产生影响。"这/那+名词"结构可以通过语义、句法语篇、音韵层面的迁移实现汉语母语者对英语"the NP"结构的习得。本文对指示词"这""那"弱化用法进行描述,并对"这/那+名词"结构向"the NP"结构迁移的途径进行详细梳理。二语习得研究者要充分注意功能词习得的复杂性,即习得"the NP"表层结构并不能表示学习者已完全习得该功能词的深层结构及其全部用法,与本族语者在认知层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