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教育   20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哲学解释学与教育对话有着内在的契合,哲学解释学关于理解与对话问题的诠释和对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对于回答“教育对话是什么”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研究向度。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审视教育场域中的各种对话关系,在本体论的层面上透析教育对话的深层内涵,即主体性对话、理解型对话和反思性对话。从本体论角度考察教育对话,以解释学的思维观照教育对话成为教育研究的一种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冯茁 《教育科学》2003,19(1):59-6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形成一套全新的课程理念、课程管理体制以及课程实施方法,其实施有赖于教师的理解、设计和具体化,而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则是关键性的前提。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重新认识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同构关系,并对自身角色、教育对象以及二者在教学过程中结成的交往关系进行深刻反思和全新理解。  相似文献   
3.
“因材施教”原则之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对“因材施教”原则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并分析其与现代教学过程相冲突的具体原因,力求达到对其客观、科学的认识和理解。一、“因材施教”主要是与个别教学相适应的原则朱熹在《四书集注》中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这便是“因材施教”一语之由来。虽然孔子并没有在理论上明确提出“因材施教”,但却是很好地实践了这一原则并对后世教学产生深远影响的第一位教育家。孔子采用“因材施教”原则,有其合理  相似文献   
4.
纵观20世纪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课程与教学的分离成为重要的特征之一。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课程,仅仅被理解为官方课程文件,即制度性课程。所谓的教学,也主要被看作是落实“制度课程”的途径。于是,课程与教学就成为彼此分离的两个领域,课程是“专制”的一方,而教学则成为被控制的一方。教学成了课程的附庸,教师的角色则只是一个执行者,他们只有听命于课程制定者的义务,而没有创造性  相似文献   
5.
专业化:教师教育的理念与策略   总被引:47,自引:0,他引:47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化成为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热点之一。在这一背景下,明确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进行以"专业化"为核心理念和策略的改革,成为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与趋势。本文拟从教师专业化理论的演进过程及教师专业化的核心与内涵,反思当前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探讨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宏观应然走向。  相似文献   
6.
从PCK到PCKg: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转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知识论的角度探讨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是当前教师教育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文章从教学的知识基础出发,分析了学科教学知识以及学科教学认知概念的来源、内涵及特征。通过对学科教学认知模型的解析,从动态的学科教学认知的视角,对我国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取向进行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7.
解读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术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大学教师专业属性的学术性向度重新审视大学教师的职业性质和专业属性,对当前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术性“的理解误区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术内涵和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8.
教育对话的本体论解读——哲学解释学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对话问题的探讨是对话哲学在教育领域中的一种回应。从作为教育方法的"对话"到作为教育思维方式的"对话",教育对话的内涵在不断地拓展和深化。由于缺乏对对话的本体论诠释,使得理论和实践对于"教育对话是什么"的追问始终没有结束。本文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重新审视教育场域中的各种对话关系,在本体论层面上透析教育对话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国外师范教育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作为参照,对我国师范教育课程设置上的弊端加以分析,提出了使我国师范教育职业性课程尽快走向科学化、规范化、成熟化的改革设想及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0.
教师专业发展与高等师范院校课程改革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知识处于核心地位,教师的专业性问题主要是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专业情意等的发展问题。当前,教师专业发展范式的重心正在实现由"技术熟练"范式向"实践反思"范式、从"公共教育知识"到"个体实践知识"的转移。教师专业知识的培养需要相应的课程体系的支持,教师教育的各项改革最终也要以课程改革为落脚点。高师院校课程改革的课程目标与理念应回归师范性;课程设置与实施应突出实践性知识的积累与建构;课程伦理建设应关注专业态度培养,注重专业身份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