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 毫秒
1
1.
况艺娜 《化学教学》2000,(11):28-30
1 对教材的理解和安排1 .1 教学内容本节内容选自高级中学化学课本 (上教版 )第二册《氨、铵盐》一节教材中“氨气”部分内容。本课容量大 ,各种实验现象繁杂 ,让学生在短时间 (本校每节课 40分钟 )接受大量信息 ,学生在课堂上的观察、思维、自主设计实验进行探索等能力培养目标很难实现。基于此 ,我把《氨》这一节的教学分两个课时来完成 ,第一节课完成氨的物理性质教学以及对氨气化学性质的推测和实验设计讨论上 ,第二节课完成对氨气的化学性质的学习 ,本节课是第二课时。1 .2 教学目标1 .2 .1 知识目标掌握氨的化学性质及氨与酸反应…  相似文献   
2.
况艺娜 《上海教育》2001,(16):32-32
在课堂学习时间有限、高中学生知识层次有限的前提下顺利开展环境问题的课题研究,我选择了以培养收集、处理、应用、评价信息的能力和意识为主要内容的专题文献法,作为实现“化学与环境”研究型选修课课程目标的主要方法。和传统的信息获取途径相比,利用 IT 技术获取信息具有快捷、方便、直观、交互、资源量大、新信息较多等优点,而本校又拥有非常好的硬件资源、局域网和 Internet 接口,在研究型选修课运用 IT 技术成为必然。一、研究型课程和 IT 技术的“整合”后的“教”“学”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