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教育   24篇
信息传播   1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本书收集了李开复、张亚勤、沈向洋、林斌、童欣、张黔等30位工作在微软亚洲研究院计算机领域的中国青年科学家的成长故事。他们每一个人都被称为天才,但他们都不认为自己是天才。他们曾经都很普通,在学习上甚至没得过第一。然而他们的父母、老师与他们自己共同选择了一条智慧之路。这是一本值得父母和孩子共同阅读的书,它的主旨不是教育孩子怎样去做像他们一样的人,而是教孩子成为优秀的“自己”。  相似文献   
2.
今年6月,王建民军事摄影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展览厅里,悬挂着反映我军面貌的各种题材照片一百一十六幅,其中绝大多数是对越自卫还击前线的战地新闻照片。这些作品吸引了首都新闻摄影工作者和广大观众。一位女摄影工作者面对这些照片泪流不止,她说:“我看到了真正的战地新闻照片,发现了新闻摄影的魅力所在。”在留言簿上,几位大学生写道:“拍好‘最可爱的人’的人,也是最可爱的人。”来自云南边防的战士们写道:“军功奖章也有你一枚。”  相似文献   
3.
智力的折扣     
我们已经知道一个惊人的事实:一般人一辈子可能只使用了大脑的10% ̄15%,另外85%以上的脑神经元,始终在沉睡的状态中。日本的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稻田太作,是一个对人类智能寄托崇高乐观精神的人。他相信,那些总是说“自己不行”的人,是“自己让自己变得不行”。这些事实对于那些总是觉得自己不够聪明的人来说,一定是个福音。人的智力的差别不在于天赋的高下多寡,而在于你能在多大程度上唤醒你的天赋。在一番精心的研究之后,稻田太作提出“头脑指数”的概念。这同“智商”的概念类似,所以大多数中国人并不生疏。事实上,关于智商的话题,是所有…  相似文献   
4.
(一)大约一年前,七届人大与七届政协一次会议的报道在“新闻圈”中掀起一股不小的波澜。人们为报纸竟能有如此大的作为惊讶不已,“两会”报道的参与者也纷纷撰文向同行们推荐观感,仿佛新闻改革已射出一缕光芒。就在这样的场面中,一位同事向我说道:“热闹过后,一切照旧。”我当时觉得这断言未免老于世故,因为尽管新闻改革步履维艰,总还是缓缓前行,可是,今天时局的走势竟然应了这断言。兴高彩烈的  相似文献   
5.
一天刷了108个瓶子,这是一个10岁的孩子为自己赢得的第一个“第一”。 他那天早上就打定主意一定要得到这个“第一”,结果他真的得到了。这让他开心极了,但即便如此,他还是没有想到,这件事对他的一生会发生如此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一) 1961年初冬时节,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接到一封挺奇怪的信件,内容长达1万字,每一句都在述说包产到户的必要以及它的好处。作者请求他把这封信转交给毛主席,还在信的最后写道:“为了党和国家的利益,我不能停止我的战斗。有人讲我这样下去很危险,一斗、二斗把自己的脑袋斗下去。我回答说,这是你们的说法。是你们的观点方法问题。我斗得对,我很站得住脚。”在马寅初看来。这简直就是包产到户的宣言书,可是写信人的名字他却从未听说过。他只是从信封上才知道,这个人是浙江省嵊县人,他的同乡。  相似文献   
7.
我集中研究了微软亚洲研究院170个研究员和工程师中最富有特色的30人,他们被人们当作聪明、成功、快乐和富有的典型。  相似文献   
8.
1978年12月26日清晨,风和日丽,是京城冬季里少有的好天气。此刻的陈永贵,正在他居住的城北交道口大街一处四合院里来回踱步。一种特别难以平复的感觉如鲠在喉。他明白,这种感觉是由于他主管全国农业的权力实际上已被剥夺。就在前一天下午的政治局会议上,王任重由陕西省委书记一跃而居京城重任,兼任国务院副总理和国家农业委员会主任。其角色刚好取陈永贵而代之。  相似文献   
9.
我曾和微软公司中的九十多人谈了话(大都是中国人,也有些是美国人),有三百多个小时的录音以及几百万字的材料。这一次我把研究的焦点集中在30个人身上,他们是微软亚洲研究院170个研究员和工程师中最富有特色的一部分。他们出生在20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至少到目前为止,他们  相似文献   
10.
(一)不久前,我遇到在新华社工作的一位朋友,问及他们发的《关于物价问题的通信》有没有背景。他答道:“没有你说的那种背景。”但他却说出另一番背景。新华社内部长久以来蕴积的一股迫切要求新闻改革的潜流,于党的十三大以后骤然冲到表面上来。可以说,《通信》便是这潜流推出的。我于是想到我们整个新闻界中这种蕴积已久而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