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教育   2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章培恒君在《复旦学报》(1988年第2期)发表的《再论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评价问题——兼答刘世南君》一文,首先根据我的“……抽掉了人的政治性亦即阶级性”这半句话,说我把二者等同,重复了杜林的谬论。其实我的“商榷”一文96页第二段第三行有如下一句:“完全抽掉了作者与作品的政治性和阶级性”,明明在二者之间用了连接词“和”,何尝说“人的政治性亦即阶级性”?章君是误解了我那句话。我说“我认为主要就是抽掉了人的政  相似文献   
2.
针对余英时先生《侠与中国文化》一文的不足与不确处,提出四点,加以补充与纠正:(1)追溯“任侠”的起源、“儒侠”的起源及“儒侠”的形成;(2)论析谭嗣同对“任侠”的理论阐述;(3)“任侠”之风并未在西汉中期后消失;(4)明、清时期对“任侠”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3.
王士祯的神韵说偏于“韵”,从而把诗歌创作引向淡远境界。因此,他尊盛唐,崇王、孟而不取李、杜。神韵说的内涵就是谈艺四言:典、远、谐、则。在根柢与兴会的关系上,他主张化学为才,强调伫兴而作。神韵说出现在清初,是符合当时广大汉族士大夫的心态的。过去有些人误解王士祯,或说他并非不喜杜诗,或说他诗中无人,或说他才薄,或说他的诗不真,本文一一作了辨正。  相似文献   
4.
吴伟业论     
“妙年词赋黄门亚,复社云间孰继声?一自鼎湖龙去后,兴亡凄绝庾兰成”。同治年间诗人朱彭年这首诗,认为吴伟业诗继承了明末陈子龙的“唐音”,全部诗作的核心是慨叹兴亡,本人政治品格等于由南入北的庾信,虽仕新朝,不忘故主。乾隆年间诗人洪亮吉则比之为息夫人,为江总,意思差不多,既指责他有亏大节,又同情他不忘故主,同时肯定他才华艳发。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江苏太仓人。生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 ,明崇祯四年(1631) 一甲二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迁东宫侍读,南京国子监司业,转左庶子。南明宏光时,拜少詹事,因与马士英、阮大钺不合,辞官归里。南明亡,乡居十余年,绝意仕进。顺治九年(1625) ,两江总督马国柱疏荐,诏令至京。侍郎孙承泽、大  相似文献   
5.
明末清初的诗人邓汉仪曾指出:“今天下之诗,莫盛于河朔,而岛盟以布衣为之冠。”(《聪山集·序》)申涵光自己也说:“今天下诗颇推畿辅,……照耀河朔。”(《聪山集·逸休居诗引》)王士祯正式提出“河朔诗派”这一名称:“申凫盟涵光称诗广平,开河朔诗派。其友鸡泽殷岳伯岩、永年张盖覆舆、曲周刘逢源津逮、邯郸赵湛秋水,皆逸民也。”(《渔洋诗话》卷下)后来杨际昌也说:“永年申和孟涵光,节愍公佳允子,与逸民殷岳、张盖、刘逢源友,开河朔诗派。”(《国朝诗话》卷一)徐惠也说:“独有涵光乐隐居,奎章阁下谢公车;早教河朔开诗派,晚究苏门性命书。”(《论诗绝句五十七首》之十四,见《味静斋诗存》卷四)  相似文献   
6.
沈德潜论     
关于论断前人,沈德潜曾提出一个原则:“观人取大节,疵类在所捐……持论贵平允,出入毋党偏。”最后他说:“寄语陵轹人:甚勿逞(讠戋)(讠戋)!”我们并不想“逞(讠戋)(讠戋)”以“陵轹”任何古人,倒是很愿意按照他的原则来“观人取大节”。那么,我们所要求于他的“大节”是什么呢?他是一个诗人,又是一个诗论家,我们要求他的诗能在客观上反映人民的疾苦,表达人民的愿望,真实地揭露社会的黑暗,而不是搞“瞒”和“骗”的文学。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的读者,对袭人都没有好感,也谈不上对她的同情。大家都鄙夷不屑,骂她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忠实奴才。这是《红楼梦》问世以来向无异议的。现在,金实秋同志在《倘有取舍,即非全人一对袭人评论的异议》(见《北方海丛》一九八○年第四期以下简称《金文》)一文中提出异议了,他认为“这是不公正的评价”,因为袭人身上,“也有着不轻易表露的、没有泯灭的潜在的反抗性。”下面他举出了三件事来证明这一论点。我认为这三个论据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8.
吴兆骞继承并发展了吴伟业长篇叙事诗,陈维崧则继承并发展了吴伟业另一种七言歌行。吴伟业的七古有两种,一种是长篇叙事诗,“用元、白叙事之体,拟王、骆用事之法,调既流转,语复奇丽”;或称为“以《琵琶》、《长恨》之体裁,兼温、李之词藻风韵,故述词比事,浓艳哀婉,沁入心脾。”另一种是“气格恢宏,开合变化,大约本盛唐王、高、岑、李诸家,而稍异其篇幅,时出入于李、杜”。吴兆骞继承并发展的是前一种,陈维崧继承而加以变化的是后一种。 (一)生平经历陈维崧(1625,明天启五年——1682,清康熙二十一年),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古称阳羡)人。父陈贞慧,与冒襄、侯方域、吴应箕(或言方以智)并称明末“四公子”,文采甚著,与阉党阮大铖斗,被捕几死。明亡后,埋身土室,坚守遗民气节。维崧自幼受此熏陶,亦重气谊而富文采。由于天才早熟,前辈多与为忘年交。与彭师度、吴兆骞同被吴伟业誉为“江左三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同志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说:“宋人多数不懂诗是要用形象思维的,一反唐人规律,所以味同嚼蜡。”这个看法对不对,我以为解决了下述四点就知道了。(1)能不能按朝代来分唐、宋诗?是不是唐人都懂形象思维,也就是说都掌握了诗歌创作的艺术规律,而宋人则相反(虽然比较委婉地说只是“多数”)?(2)形象思维是否只包  相似文献   
10.
"宫体文"从内容到形式,对此后中国骈体文的发展,无论是唐宋的"四六",还是清代的骈文,都只有负面影响,为后者所摒弃。从"宫体诗"到《上海宝贝》,这种文学精神是违背正确的女权观和恋爱观的。所以,文学的创作与研究,还是应该遵循"真"、"善"、"美"三者统一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