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1.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进程与时代背景下,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经由翻译在异域得到了更为广泛而深入的传播,但围绕翻译以及中国文学在海外的译介与接受,仍存在需深入关注的事实与进一步澄清的认识。就根本而言,文学翻译是文本生命的生成过程,文学接受则是文本生命生成中的重要一环。同时,翻译始终面向读者,无论译介模式的确立,抑或翻译策略与方法的选择,总是与读者的接受息息相关。据此,本文从文学翻译所具有的生成性本质出发,通过考察四大名著外译历程中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指出文学接受与文学翻译本身一样,始终处于不断更新与完善、不断丰富与发展的历程之中,并力求以历史、动态的目光深入揭示其阶段性、时代性与发展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 的时代背景下, 中国文学对外译介受到各界的普遍关注, 同时, 也引发了种种焦虑、争议甚至质疑。由于期待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围绕翻译什么、 如何翻译以及如何才算“走出去” 等问题与困惑, 翻译界和文化界对中国文学的对外译介与传播或多或少表现出某种急功近利、 急于求成的功利主义倾向, 因而也存在某些绝对或片面的观念。对此,本文提出应立足于翻译的历史价值观,从翻译的本质属性和根本目标出发, 充分关注文学译介的阶段性和文化交流的不平衡性,进而以历史的、 发展的、 开放的目光, 切实从平等文化交流的意义上考察翻译活动,推进中国文学对外译介。  相似文献   
3.
深化《毛泽东思想概论》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最关键所在。“三个结合”不失为一个有益的探索。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线索 ,把毛泽东思想与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结合起来 ,使学生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明确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历史地位和对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要指导意义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 ,增强毛泽东思想的时代性 ;展现领袖魅力 ,将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结合起来 ,增强毛泽东思想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高年级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训练教学具有多层次、多渠道、多系列等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遵循相关的原则,使用恰当的口语表达能力训练教学策略,例如师生互动法、赏析观摩法和日积月累法等。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5.
章分析了云南发展绿色经济的条件和基础、浅谈了云南发展绿色经济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根据云南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要素,用自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来探讨云南经济发展的构想,论述了云南的经济发展应走绿色经济道路的重要观点,并提出云南发展绿色经济的对策和措施,以及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应用,达可持续发展之目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为刘云虹教授与中国当代翻译研究界领军学者许钧教授围绕翻译批评展开的一次对谈,表达了诸多重要的观点,其中包括: 一、翻译批评在当今中国的有效在场不够,翻译批评遭遇了生存危机; 二、翻译批评者的主体意识和翻译批评的历史意识这两者的重要性尚未得到充分认识; 三、翻译批评的学术合法性基础之一在于它是翻译实践与翻译理论构建之间的互动场域,必须真正发挥翻译批评在翻译理论构建中的重要作用,同时真正让批评介入翻译场域和系统。  相似文献   
7.
复译重在超越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十多年来,翻译这一人类思想文化交流中最古老的实践活动越来越焕发出勃勃生机,翻译事业取得了令人欣喜的长足发展,翻译界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持续的名著复译热潮便是最好的佐证之一.大凡名家的著作都一再被复译、再版.一部作品少则两三个译本,多则近10个译本,经典名著<红与黑>的中译本更达到二十余种之多,似乎一时间复译竟成了一种潮流.这一引人注目的现象着实应受到翻译界尤其是批评界的关注,繁荣的表象之后是否隐藏着某种危机,启迪着某种思考?  相似文献   
8.
21世纪是以信息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信息化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时代,它是以对信息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分配和使用为主要特征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最大特点是新原料、新技术、新发明、新载体材料层出不穷,信息量急剧增长,机读型、缩微型、视听型等新型档案接踵而至。面对门类众多,浩如烟海的档案信息,如何建好档案馆这个永久保存档案信息的“基地”,科学  相似文献   
9.
翻译不是简单的文字转换工作,而是受历史、文化、社会等多种因素制约的复杂活动。因此,翻译批评的对象也不能局限于静态的翻译结果,而应涉及从翻译选择到翻译接受的整个翻译动态过程,涵盖文本内部与外部的诸多要素。传统的文本比较批评虽然能够就语言层面对译作的得失做出详尽、细致的分析和评判,却难免流于片面,无法彰显翻译批评应具有的评介翻译作品、解析翻译现象、引导翻译实践等多重功能。本文指出,作为沟通翻译实践与翻译理论的经验和认知的桥梁,翻译批评应深入到翻译过程中,对影响翻译产生与接受的诸多文本外因素,尤其是翻译的主体因素,给予必要的关注,从而展现翻译批评应具有的历史性、整体性与实践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