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各国文化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资源型城市概念的历史考察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关于资源型城市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并不统一。作者认为资源和城市是构成资源型城市概念的两个核心概念,并对资源和城市两个概念做了历史的考察,形成了对资源型城市概念的基本描述。对资源型城市概念的研究,既是资源型城市史理论研究的要求,也具有独特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带有特定地域惯习的文化印记。形态各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虽有不同的地域所属、民族所依,但作为各地区民族精神特质与心理结构的承载体,它们都兼具特定地域的民俗性、民间审美的艺术性与道德信仰的规约性。民俗性指向非遗的特定地域归属,艺术性规定了非遗的外现表达形式与特定地域的民族审美,规约性折射出特定地域民族浓郁的乡土文明。站在“文化复兴铸魂民族复兴”的历史高点,应推进各地“文化记忆”整理及数字化工程,强化地域民俗挖掘与保护;建构“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机制与非遗再生机制,推动非遗“文化力”向“市场力”的转变;建立传统村落归档机制,守护乡土规约、留住乡土文明。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经济借款次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经济借款次数考刘吕红刘秉麟先生编著的《近代中国外债史稿》一书记载,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有8次经济性借款,即:桐油借款2500万美元,购货借款1280万美元,飞机公司借款1500万美元,滇锡借款2000万美元,钨砂借款2500万美...  相似文献   
4.
作为城市的一种类型,中国资源型城市出现较早,但研究的起步较晚。本文回顾了中国资源型城市研究状况,对学术界关注的几个主要问题,包括资源型城市的概念问题、转型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等,做了简要介绍。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对我国资源型城市研究成果的初步评述。  相似文献   
5.
清代云南区域次中心城镇演变与区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区域经济发展在清代经历了由东北向东南的位移。在位移的过程中,资源型城镇东川和个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分析东川、个旧两个案例,展示了区域次中心城镇的演进,以及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6.
我国“一五”期间资源型城市演进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五"期间是中国资源型城市的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从乡村到城市工作重心的转移促进了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苏联模式的影响与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则使资源型城市走出了资源赋存→区域优势→工矿企业→资源型城市的演进道路,并显现出在动力机制、资金来源、人力资源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五亿美元借款”是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向中国提供的最大一笔借款。美国借款的目的在于帮助稳定中国的经济,以期中国继续对日作战。这笔借款数目可观,国内外人士对其使用提出过种种建议.操纵借款使用权的孔祥熙却将大部分借款用于购买公债和黄金,结果出现了国民党统治时期最大的贪污、舞弊案和黄金风潮,使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暴露无遗。  相似文献   
8.
“三个务必”立意高远、意涵厚重,是一个逻辑严密、多维统一的有机体,整体贯穿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历史主题,赓续传承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揭示了全面推进和进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实践要求。“三个务必”科学回答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走什么样的赶考路、保持何种赶考心态和如何交出优异答卷的时代命题,阐明了新赶考路上的目标归宿、作风保障和策略方法。要筑牢思想根基,深刻把握“三个务必”的时代意义,健全制度机制,提高践行“三个务必”的行动自觉,坚定“五个必由之路”,走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赶考路。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和中国实践过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的有机结合。因此,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点的前提,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遵循逻辑和历史统一的原则,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标准。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点的已有研究的梳理,笔者厘清了现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点的学术判定,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点作出理性判断,认为:逻辑起点是李大钊的言论,第一次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质做出明确的描述;实践起点是共产主义小组建立,第一次明确在实践中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的结合;理论创新的起点是中共二大召开,第一次准确分析了中国的实际,将理论和中国实际结合,并有了第一个理论结晶——切合中国实际的革命纲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