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教育   26篇
科学研究   2篇
体育   2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说:上天赐人以两耳两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闻多见而少言。寥寥数语,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听”的重要性。语文新课标中提出一个新的名词——学会倾听。何谓倾听?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细心地听取,它是一种有意识、主动的听。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倾听能力是指听者理解言者口语表达的信息和能在头脑中将语言转换成意义的一种能力。听的能力强,就能抓住说话人的要点,有效地吸收营养,融入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让学生爱上倾听呢?  相似文献   
2.
只有通过与学生沟通,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英语基础、语言潜能、学习风格等,教师才能因材施教,做到对优秀生爱得严格、对中等生爱得温和、对差生爱得细腻。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作为母语教育,它的人文性体现在它是一门植根于人们民族心理中的精神之学。  相似文献   
4.
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说:上天赐人以两耳两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闻多见而少言。寥寥数语,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听”的重要性。语文新课标中提出一个新的名词——学会倾听。何谓倾听?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细心地听取,它是一种有意识、主动的听。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倾听能力是指听者理解言者口语表达的信息和能在头脑中将语言转换成意义的一种能力。听的能力强,就能抓住说话人的要点,有效地吸收营养,融入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让学生爱上倾听呢?一、感受“倾听”的力量1.倾听者——思维碰撞,点燃火花。…  相似文献   
5.
一、调查采访,搜集信息,与文本零距离接触《永生的眼睛》讲述的是琳达一家人准备死后捐献角膜,因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的故事。长期以来,中国人一直信奉“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不敢毁伤”,“入土为安”的传统思想,器官捐献这一把纪念永留在人间的事业还不能被大多数中国人接受。课文讲述的捐献角膜等人体器官对学生是完全陌生的领域。要读懂课文,体  相似文献   
6.
刘学红 《江西教育》2003,(14):29-29
1.指导引路。(1)改自读始。叶圣陶认为:“读,对于修改文章是最为方便而有效的。”“修改稿子不光是看,要念。就是把全篇稿子放在口头说说看。”在反复读中许多遣词造句方面的问题便显露出来,甚至是可以当时即改。(2)示范修改。张志公曾说:“把学生写得好的和写得不好的一两篇作  相似文献   
7.
画一画 :《春风》(1)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想象 ,用彩笔给相关的图形(画有课文提及的动植物)涂色 ,边涂边想 :涂上了哪几种颜色?涂上颜色的图美吗?大自然中的美丽色彩是谁给涂上的?(2)把你的图画和想法讲给长辈听。(3)边看图边练习把课文背诵下来。做一做 :《奇异的琥珀》和你的父母一起做“人造琥珀” ,比一比谁做的更漂亮更美观。简介做法 :准备两块松香和一个鲜活的小动物 ,如小金鱼、小虾、小蝌蚪、小蜘蛛等 ,然后把一块松香放在不锈钢饭勺里烧成液体 ,把鲜活的小动物放进去 ,把熔开的另一块松香倒在上面。等松香冷却凝固…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媒体网站的模式与尝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传统媒体电子版时代的终结 自1995年1月12日,为加强对外宣传,神州学人杂志创办电子版以来,一些感觉敏锐的新闻媒体纷纷触网。截止到1999年初,全国性大报和地方主要报纸都有了自己的电子版或网络版。 所谓电子版是指把传统纸质媒体的内容电子化,是报纸的电子翻版。而网络版则在外延上宽泛了许多,除了电子化的报纸信息以外,还根据网络的特点,做了一些功能性和  相似文献   
9.
在教师普遍重视课外阅读的今天,如何评估学生的课外阅读,发挥杠杆的“撬动效应”,是语文教学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我主要运用学分制来评价学生的课外阅读。(见下表)  相似文献   
10.
我们采写的一位从弃婴、尼姑到大学生——孙乙的长篇通讯,以《唯有渴望不曾改》为题发表在3月22日的《中国青年报》一版头条。这篇文章报道了一位生于艰难困苦之中的女青年,以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毅力终于叩开了大学之门。这篇通讯发表以后,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最初,我们是从团中央学校部的同志那里知道孙乙这个人的。当时正处在春节前夕,党中央号召要关心群众的疾苦。在共青团系统和学校系统,需要关心的是那些高校的特困生们,尤其是那些来自老少边穷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