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虚实相生”是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也是古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诗词中的“虚”,指诗人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的,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在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像和空灵境界,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实”,是指诗人描写的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虚与实往往是相对的,虚实相生可以使作品结构更为紧凑,形象更加鲜明。主要表现为:一、追忆已经消逝或虚幻的人事物景诗人常借助这些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即以虚象  相似文献   
2.
课堂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作为教师如果能调动全体学生一起走进课堂,随着作者的思路而喜怒哀乐,那教学效果还能不满意吗?那么,怎样才能调动起这种“互动”情绪呢?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一种问题情境,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发生疑—主动质疑—研究解疑—全程参与—延伸学习”的过程。问题情境的创设手段很多,如故事、对话、投影、音乐、电脑显示等等,这要根据当时授课的内容、时间和情境而定。在这一点上,著名特级教师冯梦龙老师执教《愚公移山》时的“曲问”艺术,可以给我们深刻的启示。文中有“邻人京城氏之遗孀,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