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言虚词“虽”主要有两种用法:一是表示轻微转折的连词,翻译为“虽然”;二是表示让步的连词,翻译为“即使”。学生对这两种用法不易分清。如何区分呢?先请看一组句子:1.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2.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屈原列传》3.刘豫州虽败于长坂……——《赤壁之战》4.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5.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6.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察今》第1、3、5句表示轻微转折的连词,翻译为“虽然”,第2、4、6句表示让步的连词,翻译为“即使”。是蔺相如对门客的自谦之词,只有译为“虽然”才能切合语境。再如“故余虽愚,率或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愚”是宋濂对马生自谦,当然要译为“虽然”了。表述对象为他人,表示对他人的赞美与歌颂的,取“即使”意。如第2句,此句是对屈原精神的高度赞美和歌颂。再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不能察”是对曹刿的高度评价与赞美“,虽”当译为“即使”。区分依据之二:事实存在与否。表示事实,或事实已经发生的取“虽然”意。如第3句,刘豫州长坂之败已经发生了,当然应译为“虽然”了。再如...  相似文献   
2.
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单独命题的省市卷,都加大了对散文表达技巧考查的力度,其命题题干表述多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好处)”“试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好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等。这类题分值高。综合性强,其考查的角度往往涉及作品的表现手法、修饰手法、表达方式、叙述角度、谋篇布局技巧等多个方面,下面以高考试题为例作简要梳理,供考生复习时参考。  相似文献   
3.
字形辨析是多年来高考必考的题型之一,今年高考18套试卷仍然有9套涉及了字形,其中,北京卷和山东卷把字形与语音结合起来考查,安徽卷、湖南卷、浙江卷字形题的形式也是一个突破——采取了整句判断。可见字形辨析题在高考卷中占有重要而特殊的  相似文献   
4.
话“四季”     
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春秋两季。所以称春秋就意味着一年。如《庄子逍遥游》“蟪蛄不知春秋”,意思是说蟪蛄生命短促,活不到一年。实际上现在也还有人在仿古用春秋表年。后来历法日渐详密,把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因为这秋冬是由春夏分出来的,所以有些古书排列的四时顺序,不是“春夏秋冬”,而是“春秋冬夏”,《礼记》“天有四时,春秋冬夏”,就是这样。春夏秋冬四季,按夏历,一月至三月为春,四月至六月为夏,七月至九月为秋,十月至十二月为冬。每季的第一、二、三月份分别用孟仲季表示,即一至十二月依次叫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  相似文献   
5.
感情真挚是作文的基本要求之一,但现在情况不容乐观:舍熟就生,感情苍白的多;生活写真,情感真挚的少。下面就以近几年高考优秀作文和教学中的优秀习作为例,探究如何表达出真情实感。1.寻动情之物我们要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生活中蕴蓄着真挚情感的实物载体:可以是小巧的文具盒,精致的书签;  相似文献   
6.
应当怎样理解《雷雨》中的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一个有争论的话题。语文教学参考书上是这样分析的“:年轻时,他对待侍萍始乱终弃。年老了,他似乎在深情地“怀念”已死的侍萍……他感到寂寞孤独,因此怀念侍萍,借以弥补他灵魂的空虚,使精神得到自我解脱。其实,他的“怀念”是十分“廉价”的,也是十分自私的。”这样的分析,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失之深刻,失之全面。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真实与否,我们先来分析文本:爱情的见证物。绣有一朵“梅花”和一个“萍”字的“两件绸衬衣”。侍萍用一针一线绣成的“梅花”和“萍”字,无不包含着对周朴园…  相似文献   
7.
如何解答语言连贯题?笔者认为应关注“话题“”句式”“照应“”逻辑”和“音韵”这五个点。下面举例说明。一、话题话题一致是考察语言是否连贯首先要关注的。一般说来,一个语段应  相似文献   
8.
先请看2011年江苏省高考最被看好的满分作文《拒绝平庸》的片段:不由得想起早上过来赶考时瞅见的一家小餐馆,名为"风沙渡"。独这三字,意境全出,那杂乱的店面也仿佛不嫌粗陋,而自有一种粗犷渺远的豪情在胸中激荡了。只是一个招牌,却可以让这一家平凡的餐馆从一干"某氏餐馆"、"某某小吃"中脱颖而出,这就是超越了平庸的力量。……  相似文献   
9.
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对的单音词组成联合式双音词时,有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词素只作陪衬,不表示意义,这就是偏义复词。这种现象出现很早《,易经·系辞》“:润之以风雨。”“风”是不好润的“,润”的是雨“。风”字的意义已隐退和消失,只起形式上构成双音词、和谐音节、舒缓节奏的作用。文言文中偏义复词不少,要善于识别、正确解释。“昼夜勤作息《”(孔雀东南飞》)中的“作息”只指“作”“,我有亲父兄”(同上)中的“父兄”只指“兄”,因为刘兰芝的父亲已死“,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同上)中的“公姥”只指“姥”…  相似文献   
10.
读与哈姆雷特是怎样的关系?笔浅谈三点。 一、一千个读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为什么“一千个读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呢?原因有二:首先是作品本身的丰富性。这里主要是指学作品,那些用形象来说明道理的作品,形象大于思维。一个形象、一个故事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看可以说明不同的道理。如,李商隐的《锦瑟》一诗,至今诸家看法不一:有人说是咏物诗,有人说是爱情诗。可以说各有道理,难下定论。《教参》上也是这样处理的。这不是一个是非选择题。再举一例,《水浒传》的思想内涵极其丰富,是“替天行道,劫富济贫”的壮举,抑或是“招安”、“投降”。一句话:作品本身的丰富性已为读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可能与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