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新世纪的郭沫若研究最迫切的课题是打通"学科墙",把分割在各个学科领域内"不同"的郭沫若还原为一个统一的郭沫若。其中,思维方式是一条可以贯穿郭沫若整体的红线,思维方式的相通是理解的真正基础。在郭沫若的学术研究中,首先是研究者的思维方式陷入了循环论的"怪圈",另外,从郭沫若早期的文学思维看其后来的史学研究,可以发现郭沫若独特的学术"天赋",并在其前期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郭沫若学术领域内的"对称"思维。这使得郭沫若的古文字研究和对古文字学的学科系统的建立都有着超越性的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2.
新世纪郭沫若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是解释郭沫若的“球形天才”之谜。郭沫若新诗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亢奋意识与小说创作中表现出来的感伤意识极不协调,研究者历来对于这一明显的反差存而不论。如果说郭沫若的新诗创作中表现出来的是“别有天地非人间”的“天才美”,那么,其小说创作表现出来的也便是其独特的“天才情结”。从“天才情结”的角度去解读郭沫若的身边小说,是索解郭沫若“球形天才”之谜的一个宝贵视角。  相似文献   
3.
2022虎年春晚国风元素创意突出,古今“对话”彰显文化自信;“小切口”观照幸福生活,“凡星璀璨”传递时代温度;科技打造虚实交互空间,全方位打破时空壁垒。通过持续性创新,虎年春晚展现超强的吸引力与影响力。传统节庆晚会的创新应深挖地域文化特色,令舞台实景化、无界化;深挖优秀传统文化意蕴,令节目沉浸式、故事化;加强主持人品牌化建设,形成独特竞争优势,打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  相似文献   
4.
刘悦坦 《新闻界》2006,(6):14-16,29
《动力还是阻力:欧美广告学界对AP功能与价值的研究》一文在广泛收集最新资料的基础上,就AP制研究这一新鲜的学术课题,分析了欧美广告学界对AP的研究成果以及围绕AP制产生的争议,以期对国内广告学界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5.
中、美高校广告学专业的学科归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告学专业是目前中国高校中发展最迅猛的专业之一,但是中国高校广告学专业的学科归属问题至今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1959年的卡内基报告和福特报告成为美国高校广告学教育的转折点,广告学教育从此脱离了“术”而转变为“学”。这一定位不仅划定了美国高校广告学教育的学科归属,而且使其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合法性得到证明。在中国广告学教育亟需与国际接轨的今天,我国广告学界和广告业界对此都必须进行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6.
当前的郭沫若研究中最富价值的课题是揭示“球形天才”的创造之谜。本文从思维方式角度切入,突破了前人在“泛神论”问题上达成的“共识”,认为“泛神论”是一种原逻辑思维,是郭沫若创造性思维运思方式的生长点,并从创造学的角度分析了郭沫若的创造性特征,以期为郭沫若研究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相似文献   
7.
《女神》研究中的众多“共识”已经停滞了对《女神》的进一步深入认识。《女神》的“横空出世”,横扫的不只是旧体诗,它还终结了同时代的早期白话诗,这使得中国现代新诗没有从直白浅露的“白话”起步,而是从一种自由创作精神起步。《女神》在五四新坛出现的意义在于它以对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的诗化开了一代诗风,这与《尝试集》等新诗集有着根本的不同。《女神》带给中国新诗发展的真正影响在于现代诗性思维方式对新诗创作艺术构思的革命。  相似文献   
8.
广告学专业是近年来中国高校中发展最迅猛的专业之一。但在高等教育的各个专业中,却没有一个专业像广告学这样在“门类归属”和“学科定位”方面存在如此大的分歧:中文系、艺术系、文秘系、社会学系、管理系、商业文化系等都设立了广告学专业,甚至一些高校将广告学专业设在了历史系。~①  相似文献   
9.
特定的企业文化对员工来讲是—个全新的"异质"文化,它是一种成年人在已经形成特定的文化观念和行为习惯之后,又开始进入到另一种不同的环境之后才感受到的文化类型。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是20世纪评价褒贬反差最大的化名人。一度沉寂的郭沫若研究近来突然“火爆”起来。究其本质而言,这种“火爆”其实是一种混乱。目前郭沫若研究中的迫切课题是探索郭沫若的精神结构,弄清所谓郭沫若“人格现象”的内在原因,使郭沫若研究尽快走出目前的混乱局面。在互渗思维基础上形成的“返祖”情结与当代意识的融合是郭沫若精神结构的突出特征。郭沫若的学创作、学术研究乃至人格现象都可以从这里得到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