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7篇
教育   13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7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词是从唐代的民间歌唱的歌词孕育发展而来, 开始大都是表现歌场舞榭的生活, 多用秦楼楚馆的俚俗之词。当它经过文人的逐渐改造, 审美情趣就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方面从形式到内容都受到诗的深刻影响, 它的审美趣味也因此发生了的重要的改变; 另一方面它力图彰显词的自身审美特性。总的说来词的审美嬗变表现在两个方面: 审美格调, 脱艳入清; 审美创作, 由比兴到寄托。  相似文献   
2.
西方汉学一直面临着西方中心主义的责难,最近在对西方汉学的知识谱系进行反思之时,美籍华裔学者顾明栋认为,西方的诸如东方主义等后殖民理论,并不能有效地揭橥西方汉学在研究中国时所隐含的意识形态以及知识偏见根源。顾明栋提出应以汉学主义代替东方主义,但汉学主义由于仍然纠结于中西的二元话语,而未能走向一种面对中西共同的现代性危机之...  相似文献   
3.
郑板桥力主创新, 反对拟古, 摹古, 强调气、神在艺术中的呈现, 突出主体的创造力。他画论的主要美学思想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崇尚“真气”, “以造物为师”;二、求“真意”,“会心得神”; 三、“胸无成竹”, 得“真趣”。  相似文献   
4.
徐复观的《中国艺术精神》一书是最早针对现代性与现代艺术阐释中国美学思想的著作。徐复观所阐发的中国艺术精神是对现代性批判性思考的结果,是对现代社会里中国传统艺术的现代价值的合法性论证。在徐复观看来,中国绘画与诗歌的融合,是一种打破艺术形式界限的艺术创造。中国的诗和画都具有抒情性特征,重视主体艺术精神的表现,具有现代性艺术的品格,具有安顿人的精神的现代性价值。  相似文献   
5.
虽然都冠之以现代,但是相比较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国现代美学研究似乎不那么吸引人,也不如西方美学研究那么热闹。总的说来,中国现代美学的研究在学术日显繁荣的今天,就显得有些冷寂。事实上,中国现代美学研究的冷寂和中国现代美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学说在中国美学史、思想史中的影响与地位是不相称的。  相似文献   
6.
在西方哲学里光具有形而上学的意味。光的运用构成西方视觉艺术的基础,在西方艺术发展中,视觉艺术与形而上学在思维模式惊人的相似。西方的现代艺术是一种具有反思性特征的艺术,具有形而上学的特点。对视觉艺术的思维模式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西方的现代艺术及美学。  相似文献   
7.
徐复观的《中国艺术精神》一书是最早从现代性与现代艺术的角度阐释中国美学思想的著作。徐复观所阐发的中国艺术精神是对现代性批判性思考的结果,是对现代社会里中国传统艺术的现代价值合法性的论证。他认为中国艺术精神具有代替宗教的精神安顿作用。  相似文献   
8.
徐复观将中国文化的动力概括为"忧患意识",在中国思想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徐复观突出地将"忧患意识"当作对困难的责任感,一种自我意识,不同于恐惧带来的对外在力量的依赖,"忧患意识"是自我觉醒的表现。正是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使得"忧患意识"具有现代性的意义。同时,"忧患意识"的自我意识首先来自对社会的责任感,是个人意识到要承担社会的责任,在社会中实现个人价值。它超越个人对生存的恐惧,忧患中的个人命运从一开始就同族群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它促使个人把自我的价值同整个族群价值联系在一起。徐复观推重"忧患意识",强调了其具有的理性自觉和人的主体意识的张扬,将其作为中国人现代意识的原发之所。  相似文献   
9.
词论中的境界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诗论中的境界说在唐代形成, 词境理论的正式确立与形成, 是在晚清常州派陈廷焯, 况周颐的词学理论中。词的境界的确呈现了与诗的境界不同的审美趋向, 而王国维从审美本质入思, 对境界重新构建阐释, 他的境界说将词学批评推上了艺术美学的新层面, 使之成为具有现代美学意义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
文气说艺术鉴赏论受魏晋人物品评的影响, 有着浓重的生命意识, 看重艺术的生命精神, 崇尚生命活力, 并表现为在具体评论时运用的生气、气达、气贯、气象、神气等范畴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