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7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战国是《诗》学的危急时代,危急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时代对“诗礼”的排挤,二是来自诸子中的反《诗》学思潮。“竞利”“趋新”的战国时代使得传统的《诗》学被彻底的边缘化,而在战国影响最大的儒、墨、法、道四大学派中,除儒家外,其余三家或认为《诗》《书》蛊惑人心,主张焚毁;或认为《诗》是无用的糟粕,主张废弃:或认为《诗》只是一种知识,无补于治道。对《诗》均采取了一种否定态度。这使得《诗》学在战国的发展遭到空前绝后的困境。  相似文献   
2.
孔子诗学的礼乐传统与政教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于编《诗》中寄寓了文化承传与复兴的期盼,因而在孔子《诗》学中,体现着两种文化倾向,一是对礼乐传统的坚持与修复,二是对人伦道德精神及其政教意义的开掘。其政治性、功利性远过学术性。  相似文献   
3.
记得那是1992年7月的一天上午,我突然听到了戚桂宴先生去世的噩耗,顿时如晴天霹雳,目瞪口呆,随后眼泪夺眶而出,在校园的路上,只怕被人看见,匆匆跑回家,爬到床上先大哭一场,待心情略平静后,才赶到戚先生家。送葬那天,我哭得有点失态,过后妻子对我说:“你有点像疯了。”  相似文献   
4.
东汉是经学从神秘的荒野穿越而过走向人性自觉的时代。三家《诗》因其自身素质的不同,作出了不同的反应,本文阐述了三家诗在这个时代兴盛与衰亡的发展曲线,并分析了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另一方面,三家诗均具有时刻关注着现实与政治的共同倾向,并且对经义的思考与理解都更加深入,但比之《毛诗》,毕竟缺少了点独立的经学精神,这样在《毛诗》的竞争与汉魏易代的巨大变迁中,很难顺时应变,于是迅速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5.
子思、孟子、荀子代表着战国儒家中的三派,孟子代表的是王道派,荀子代表的是制度派,而子思则代表道德派。子思一派的《诗经》传本与今本《诗经》没有直接的继承关系,是战国众多传本中的一种。此派于《诗》没有多少解读性的话语,而全部指向了人伦道德的兴喻与确立。《诗》在这里已不再是"礼"的说明书,而变成了修养心性、完善人格的精神法典,体现出一种新的道德理想与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6.
会议认为“汉学”盛于清世,实则在明代中叶就出现了“汉学”运动。《诗经》的复活,旨在打破朱子《诗》学的一统天下,寻求诗的原始意义。其间出现了三个流派,即尊序抑朱派、杂采汉宋派与辨正汉说派。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朱子《诗》学进行了冲击,为明代《诗》学带来了新生机。  相似文献   
7.
西周春秋间《诗》之文化角色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周及东迁之初,诗乐合一,诗从属于乐。诗没有独立性与灵活性可言,只是作为一种凝定在音乐旋律上的语言符号,随着乐舞服务于典礼仪式。春秋之后,在“礼”、“仪”剥离的文化思潮中,赋诗引诗之风兴起、诗开始脱离乐的羁绊、从典礼仪式中走出,直接以其内容走向“礼”,服务于政治外交。这种文化角色的变迁,反映了诗学观念上的一次巨大革命。没有这场革命,《诗经》对于中国文化的巨大意义将会消失。  相似文献   
8.
神性(叙事)、诗性(抒怀)、理性(论说)是人类三种基本的思维形态,这三种思维形态分别体现在个体生命的童年、青年、壮年三个不同时代,而其在民族历史中的交互兴替,形成了历史的变化周期.这种周期变化构成了中国历史的三次大循环.这种循环规律制约并支配了中国的文学史、思想史、经济史、科技史等等.对大循环规律的认识,不仅有利于对诸多历史问题的整体把握和本质探讨,而且能够帮助我们对未来历史的走向作出更深透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毛诗小序》是《诗经》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形成于战国孟子一派学者之手。《诗序》对后世最大的影响,是将诗政治化、历史化,并由此而建立起以"美刺"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其意义指向在于国家典礼、时世变迁、政治兴衰以及社会风习等方面。在诗的政治目的性意义指向的表述中,《诗序》实际汇集了诗人之意、典礼用诗之意、诗乐之意、采诗或编诗者之意等四方面的意思。故而引起了后人的种种误解。  相似文献   
10.
楚竹书《孔子诗论》与孔门后学的诗学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竹书《孔子诗论》非出自孔子 ,乃孔门后学之作。其与《论语》中所体现出的孔子《诗》学 ,应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作风。竹书《诗论》与孔子《诗》学之间 ,在学诗以培养人格、传承礼乐文明等文化精神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继承关系 ,但更多的是发展。竹书已不再强调《诗》的社会功能 ,不再考虑《诗》的比附性意义 ,而是在对诗意的理解中 ,把握诗旨 ,并把诗与社会、政治及历史联系起来 ,从《诗》中探寻周代社会政治盛衰之迹。呈现出由《诗》之文本入手的学术性倾向。其对孔子诗学的最大发展则在于对诗歌本质与性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