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数学教学如何才能突破旧的教学模式,真正转轨到素质教育上来呢 ?自 1999年起,我校在数学教学中进行了“开放式”教改实验,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以下是我们的一些做法和认识。   一、开放教学内容,扩展教学时空   1.开放教学内容   传统的数学教学局限于教材与教参,局限于许许多多的练习,好像学习数学就是为了做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提出了“活用教材”的观点,要求广大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生活实际,在遵循大纲要求的前提下,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使其便于教师的教和学…  相似文献   
2.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提出了这么多问题,那么24-8怎样计算呢?先请小朋友们自己动脑筋想一想,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如果有困难,可以用小棒来帮帮忙。咱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想出的方法多。  相似文献   
3.
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线地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我们的教学必须改变那种教师讲学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设定学生做的教学现状,转变学生那种死记硬背、机械重复、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4.
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我们的教学必须改变那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设定学生做的教学现状,转变学生那种死记硬背、机械重复、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和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参加新课程实验以来,我根据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引导学生在探索和交流的气氛中学习数学,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数学活动课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的课程计划要求在学科课程之外增设一定量的活动课,进一步强调了活动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无疑为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那么,怎样认识数学活动课的性质、特点呢?本文将结合自己开展数学活动课的实践谈点粗浅的认识。数学活动课是指在教师...  相似文献   
6.
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着眼于素质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积极参与了开放式教学实验,对开放式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并且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这一问题的一些基本认识。一、通过问题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分地注重了知识的传授。教师讲得清楚,学生听得明白,就算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旧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开放式教学实验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打破这种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的教…  相似文献   
7.
关于圆的概念教学,谈自己的一点想法。一、概念的引进 学生在学圆之前,已经学过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等多种图形,这些几何图形都是由线段组成的。在对以上几种图形做简单地小结后,可向学生出示一种新的图形—圆形。出示的可以是预先制作的教具(如用硬纸制成的圆片等),也可以是在小黑板上画好的圆。学生对圆形并不陌生,可以启发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常见圆形物体的例子,如锅盖、硬币等。等学生说出许多例子之后,教师再出示早已准备好的教具—小锅盖(用高粱秸钉成的)接着问:做锅盖的人用什么办法把它切圆的?在学生做出不同回答后,教师拿出早已备好的教具——头系钉子,一头系粉笔的线,在黑板上画一  相似文献   
8.
刚守英 《山东教育》2003,(28):36-38
新课标正式颁布以后,我边学习边反思,并且尝试着运用新课标的一些基本理念改革自己的数学教学。经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我初步感受到了新课标的无穷魅力。在此,我愿将自己的点滴感悟写出来与大家分享。感悟一: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新课标的这一理念强调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  相似文献   
9.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