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科学研究   1篇
  2020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西北地区农牧生产关系经过了数千年的历史变迁并显示出农牧融合的趋势性特征。在早期原始农业阶段西北地区农业生产并非定居农业,而是具有典型的游农性质。完全定居农业的出现才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直接结果。此后西北地区农牧分化日渐明显,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在不同农业生产环境条件下形成典型农区和牧区的地域空间。但因农业生产具备较为优越的产业比较优势,西北地区逐步走上农业化发展道路,以农代牧成为区域农业发展的主流趋势。最终形成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产业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救荒书的内容涉及历史时期救荒制度建设、农业减灾技术措施、工程减灾技术措施、生物减灾技术措施、灾害预防、灾民生活等各个方面,其中所蕴涵的减灾技术资料比较全面,是我们研究古代减灾科学技术和中国社会经济史的重要资料,对今天的防灾救灾工作也有借鉴指导意义。文章通过对中国古代救荒书中减灾科学技术资料的分析整理,将其系统划分为救荒减灾制度建设资料、农业减灾技术资料、水利工程减灾技术资料、生物减灾技术资料、灾害预防技术资料、野菜谱录资料六大方面,并对其分布情况及其利用价值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3.
传统农耕生产技术具有明显稳产趋向,这与一般认为的精耕细作体系下农作产量水平日益提升的认识之间存在显著差别。通过对传统农耕技术的整体考察,特别是其中减灾技术与农耕生产技术之间作用关系的论述分析,厘清了减灾技术要素的基本内容及其形成发展的技术根源,也进一步讨论了传统农业技术减灾趋向的社会经济原因与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4.
关中地区作为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早在远古时代,就有蓝田猿人在这里生息繁衍。夏、商之后,周人时期便开始在这个地区扮演历史的主角。出于对粮食、交通运输等方面的需要,开始大规模兴修水利工程,加之环境和气候的变迁,关中水利发展出现多次大的高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