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为促进学生核心观念构建和核心素养发展,对选择性必修课程模块3《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的主题教学进行整体设计:分析主题《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的教学内容和地位,对主题内容进行知识结构化、认识结构化和核心观念结构化设计,提出主题教学整体设计思路以及"教学内容→内涵理解→教学目标→活动设计→评价目标"的"教-学-评"一体化的"五环节式"的主题教学路径,最后对主题教学整体设计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2.
张化万"开放式作文教学"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追求目标的多维性,建立以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和社区生活紧密联系的"大"作文教学,并在训练实践中激励创新的意识;立足学生年龄特点.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创新命题形式,注重良好的读写习惯的培养,努力探求作文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这对我们有效作文教学有着很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由于忙于期末复习,学生连上厕所的时间都得挤,更不用说是自由活动了。原本是学生的负担——跑操一下子成了学生的企盼,因为花五分钟跑完操就可以自由自在地活动半小时了。男生  相似文献   
4.
卢晓平 《考试周刊》2014,(17):131-131
多媒体技术以直观、生动、形象等优势在政治教学中发挥了独特作用。作者阐述了在政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感受。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作文课堂充满了生机,但很多时候,作文教学已经或正在忽略许多宝贵经验,使我们当前的作文教学繁杂,严重变味.如何有效地开展作文教学,我们认为作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要不着痕迹地指导学生作文;作文不仅是习作,更是创作.  相似文献   
6.
教育在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时,正发生着如下变化:教师角色已从传授者转为引导者,教育思想以人为本;教学内容也从知识记忆型教育转为创新思维型教育,创新已成为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为学生创设一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这种情境中去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陶冶情操,不失为一种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有效的方法。一、情境教学概述教学总是在某种情境中进行的教学。因此,无论是在中外,情境教学其实是古已有之。我国古代教育十分重视环境对人的教育作用,认为人的成长决不能脱离社会环境的影响,据此…  相似文献   
7.
对称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在几何中的应用也比较广泛,但初一的同学刚刚接触几何,对于利用对称来解题总感到无从下手。对于利用对称来证明不等式更是无所适从。本文即介绍两种利用对称巧证不等式的方法。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8.
基于科学精神培养的视角,从"烃"的整体教学规划出发,进行教学主题内容重整,将"烃"的教学重整为4个主题内容.并以第4个主题中的第一部分内容"苯的结构与性质"教学为例,分析了本节课的教学素材的挖掘与前3个主题的前期教学准备的关系以及这些素材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利用化学史、科学实验、仪器分析、科学理论等多种教学素材创设了系列问题情境,设计了"苯的结构与性质"教学过程.最后,对如何进行整体教学规划、挖掘教学素材、培养科学精神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9.
作为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学生动在其中占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忽视它无疑是我们在研究教学艺术中的一个不小的缺撼。基于此,笔者不揣浅涵,拟对教学生动问题略陈管见。教学生动,指的是讲课富有活力、感染力、吸引力。教学生动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同时通过学生也反作用于教师)的各种心理活动,尤其如情绪、兴趣、意志、注意、思维、记忆、想象等高级心理活动处在有利于接受、处理、贮存信息(教学内容)的良好状态,最终使学生达到乐学的境界。教学生动可分为内容的生动与形式的生动。所谓内容的生动是指所讲内容本身生气盎然,引人入胜。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一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意思是“人生有涯知无涯”、“学无止境”。如不选前两句,只用后两句同样可以凝炼、深刻地表达这个意思,但却说不上“生  相似文献   
10.
继素质教育风行之后,“新课改”、“新基础教育”又成了教育前沿用语。每一次教改浪潮都离不开课堂教学改革这一主旋律,而主旋律都以唤起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号角,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为皈依。这是新世纪教育改革的必然走向,也是人本主义教育思潮对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