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信息传播   6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史全生 《历史档案》2004,(2):82-89,96
西部近代化的开发,最早应上溯到晚清时期。太平天国失败以后,洋务派在全国兴起了一场以“造船制械”和开办民用企业为中心的洋务运动。其中一些洋务派官员在西部任职时,也在那里开办了一批洋务企业,开办了一些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新式厂矿,对西部  相似文献   
2.
史全生 《历史档案》2002,24(3):115-120
192 7年 9月 16日 ,国民党中央成立了特别委员会 (以下简称特委会 ) ,作为中央政治党务的最高决策机构。可是这个特委会只存在了 3个多月 ,12月 2 8日便由中央特别委员会秘书长叶楚伧签发呈文宣布结束。在蒋介石主持召开的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上 ,成立了新的中央执行委员会取代特委会。那么 ,为什么要成立特委会 ?在其存在的 3个多月里做了哪些事 ?又为什么那么快就结束了 ?其原因何在 ?本文拟就这些问题发表一些个人意见 ,以就教于史学界同仁。一特委会是国民党右派集团宁、汉、沪三方在“清党反共”的共同立场上成立 ,而又互相矛盾斗争的产…  相似文献   
3.
实行产业革命,发展资本主义本来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历史使命和宏伟目标,民国政府一成立便展开实业建设,掀起了这场"产业革命热".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建立了有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民国政府,也为"产业革命热"开创了前提条件.虽然由于袁世凯对革命的残酷镇压,这场"产业革命热"随着"二次革命"的失败而转化为民族资产阶级自发的投资热潮,仍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史全生 《历史档案》2007,(4):123-130
所谓孙中山的文化观,实际就是关于孙中山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问题.因为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中外交通的不断深化,西方文化的传播也日益广泛.面对汹涌而来的西方文化,国人由于立场观念的不同,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5.
论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全生 《历史档案》1998,(3):86-93,104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口号,虽然直到19世纪末年才由孙家鼐第一次明确提出,随后张之洞在《劝学篇》和《两湖经心书院改照学堂办法片》中作了进一步的全面阐述,但作为一股思潮,早在19世纪60年代即已形成,并成为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6.
7.
所谓帝党,就是以光绪帝为灵魂的晚清一大政治派别。胡思敬在《国闻备乘》中说:“同光以来,内外重臣,皆孝钦所亲拔。德宗虽亲政,实未敢私用一人,其势固已孤矣,唯翁同龢以东宫旧恩,极力保护,汪鸣銮与同龢同乡,相亲昵 张謇出同龢之门,志锐为珍妃亲兄,文廷式与志锐为旧交。数人相比,虽公私不同,皆以保皇自任,附之者只贝勒载澍、户部长麟而已,余皆孝钦耳目也。”及翁同龢被逐,“而保皇党无一能自存者矣”。这里所谓的保皇党即帝党。只是胡思敬把帝党的阵容估计得太少了。其实帝党并不只翁同龢等数人,甲午中日战争中凡反对慈禧太后和李鸿章妥协投降,戊戌维新运动中又主张变法自强的翰林、御史、部曹等,均属帝党之列。帝、后党争,是多年来史学领域讨论的老问题。可是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帝党当作封建地主阶级代表,把帝党反对后党操纵政治、媚外投敌的斗争,认为是争权夺利.把他们的变法思想主张,认为是洋务思想,把光绪帝称之为洋务皇帝。对此,笔者有些异议,想提出来供同志们讨论,错误之处,请予批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