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教育   22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3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史文 《时尚球类》2006,(2):23-23
2005年国家体育总局将小球管理中心的棒球、垒球、曲棍球和手球四个奥运项目分离出来,另成立了手曲棒垒中心。小球中心保留了高尔夫球、台球、橄榄球、掷球、保龄球、藤球、壁球、板球八个非奥运项目,下设中心办公室、经营管理部、运动一部、运动二部、运动三部五个部门。在这八十项目当中.有六个是亚运会项目,六个是2009年世界运动会的比赛项目。  相似文献   
2.
边缘初四     
你经历过初四吗?如果有,那很好。你可以顺便重温一下当时屁股冒烟儿般的感受。如果没有,那也很好。起码你在看完文章后不会像琼瑶的评论家一样对他们挺“熟悉”的事情指手画脚一番。没事你大可以听上一会儿WALKMAN,或者看一段儿武打+幽默+言情的电视剧,或者玩一会儿电脑联机游戏,或者——听我讲故事。  相似文献   
3.
1986年10月21至26日,在湖北省十堰市召开了全国体育史论文报告会。这是中国体育史学会成立以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性论文报告会,也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参加会议的有来自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体育教师、科研人员和干部共91人。其中51人向大会报送了经过评审合格的论文,45人在大会上发了言。论文的主题涉及古代、近代、现代和世界体育史等各个方面。论文作者  相似文献   
4.
无声的恩典     
画画对他来说,其实是个意外。小学二年级那年暑假,他在村外山坡上遇见一位来写生的姑娘。姑娘穿着宽大的汗衫,一边快活地哼着小曲,一边  相似文献   
5.
21世纪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共同点是强调课程的人文化,力求课程的生活化,注重课程的统整化,加强课程的弹性化。为实现上述目标,大力开发和推行校本课程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在我国,一场大规模的课程变革中,进行课程再设计,构建学校新文化,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贴近生活,由学生自主探索与实践,体现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全新课程理念已经形成。这既符合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也满足了教育创新的内在需求。  相似文献   
6.
德国伟大的诗人歌德,是“世界文学”的首倡者。他对中国文学兴趣浓厚,推崇备至,他早期的代表作《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德国第一部有重大国际影响的作品,他一生的代表作《浮士德》,更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歌德,对世界文学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不断推进,社会在崇尚职业教育,颂扬"工匠精神",职业学校的学生作为未来各行各业的"工匠",学校的指导思想和培养方式决定着他们能否很好地传承传统技艺,开拓创新并迎接行业的考验和社会的认可。本文将从职业学校的教育思路和培养方式两方面来阐述职业学校培育"工匠精神"的逻辑路径。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的官学私学书院史文○我国古代的学校产生得很早,原始社会后期就有了关于学校的传说。在奴隶社会初期的夏朝学校产生,商朝有了大学、小学之分。西周时期初步具有了学制系统,学校分国学、乡学两类。国学有成均、上庠、辟雍、东序、瞽宗等;乡学有按行政区划设立...  相似文献   
9.
随着近年来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系统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被广泛应用.因此,在应用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安全性问题.据观察,在其整个过程中计算机数据的基本信息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具有关键性作用,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针对计算机数据基本信息设备进行保护,规避不必要干扰问题的出现.本文主要针对计算机数据库的入侵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主要功能以及检测的技术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0.
依据个人的禅观经验而创建第一个中国佛教宗派的大师是天台智者,其思想体系是从多年对<法华经>的研读和禅观中得来的智慧.智者的禅观影像是看到"灵山一会,俨然未散",证得"旋陀罗尼",所有天台佛教哲学都奠基于此.佛教哲理为中国文化完善吸收而更新创造的关键转折人物是僧肇.本文尝试以僧肇<物不迁论>中的哲理分析智者"法华三昧"所证到的"灵山一会,俨然未散"的影像,以深入理解太虚所说的"中国佛教特质在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