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中原地区在史前仰韶文化时期,贫富分化日趋剧烈、等级差别日趋扩大。在仰韶文化早期形成以大型房址为中心的内向凝聚式聚落布局,在其晚期则出现以大型房址为中心,或以大型房址群为中轴线的聚落布局,并自中期开始形成了由大型中心聚落、中型聚落、小型聚落组成的分层聚落群,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宫殿建筑和城市。成年男女合葬墓、成年男子与小孩合葬墓,以及大量小型房址,说明一夫一妻制家庭日趋增多并占据统治地位;“灰坑葬”说明非自由民(奴隶)的存在。体现男性生殖器崇拜的陶(石)祖、男根图,以及表现“贵族的感情”的遗迹、遗物,则是父权与君主(世袭酋长)统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种种迹象表明,中原地区在仰韶文化早期开始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中期则普遍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并开始从简单的平等社会步入了复杂的分层社会。综合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提出了认定仰韶文化父系氏族社会的考古学标尺。  相似文献   
2.
中国中原地区在五帝时期,即仰韶文化中期至龙山文化中期,开始进入文明时代,因为国家的出现是认定当时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准。在这个历史时期,贫富分化、社会分层、阶级对立、矛盾激化,是国家产生的社会基础;画野分州、巡守四方、任土作贡、设朝立市,是国家行使主权的具体表现;始创礼制,允执厥中,修身治国,平均天下,即"中和"施政理念,是国家实施管理职能的指导思想;习用干戈,以征不享,监于万国,诸侯咸服,即当时出现的联盟国家,是当时社会政治组织的最高形式。学术界提出的文明三要素,即金属冶铸技术、文字、宫殿建筑与城市,在仰韶文化时期的中原地区已经相继出现。中原地区仰韶文化时期发达的农业经济,以及在母系氏族制度向父系氏族制度过渡时期,即前仰韶文化与仰韶文化交替时期出现的个体婚制(一夫一妻制家庭)、奴隶制、私有财富,构成了中原地区中国文明社会的"史前的基础";仰韶文化早期中原地区开始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处于文明时代的孕育期;仰韶文化中期(黄帝时期)中原地区开始普遍进入父系氏族社会,意味着"文明社会的细胞形态"——一夫一妻制家庭取代氏族制度获得最后的胜利,亦即标志着文明时代的开始。  相似文献   
3.
海岱地区与中原地区史前经济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前经济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基础。海岱地区与中原地区史前农业、家畜饲养、渔猎、手工业发展状况的对比研究证明,中原地区在农业、家富饲养和纺织、青铜铸造技术方面领先于海岱地区,海岱地区在渔猎、陶器制作、玉石器制作和骨器制作技术方面发达于中原地区;同时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两地区都相继出现金属工具、城堡等文明要素。生活在中原地区的炎黄部落,凭借发达的农业、家畜饲养业、青铜铸造业及优越的地域条件,在治理黄河水患的过程中建立了奴隶制国家,促使经济飞速发展,从而使中原地区成了夏、商、西周三朝的全国经济中心;而海岱地区作为夏、商方国和西周诸侯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成为区域性的经济中心。  相似文献   
4.
中原地区在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前仰韶文化时期,已经是以农业、畜牧业为主,渔猎、采集为辅的经济形态;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时期,开始逐步地向夏商周的"栽培农作物和饲养牲畜"的纯农业经济形态过渡。前仰韶文化时期已经出现的手工业,如制陶、制木、制石、制骨、织布、房屋建筑和酿酒等等,在仰韶文化时期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还出现了玉器加工、金属加工、丝绸纺织和席草编织等新技术。中原地区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数量、面积和密度的变化,反映了该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人口快速增加的趋势,从而彻底改变了母系氏族社会全盛时代(繁荣阶段)"生产极不发达,因而广大地区内人口极度稀少"的社会状况。这一切表明新石器时代中期出现的农业经济,为父系氏族制度的产生奠定了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5.
借鉴历史唯物主义经典作家对史前民族学的研究成果,分析临潼姜寨一期聚落遗址所反映的氏族内部组织结构和经济结构,认为仰韶文化早期的姜寨氏族已经完成母系氏族制度向父系氏族制度的过渡,且处于父系家长制家庭公社的发展阶段;姜寨遗址是由五个父系家长制家庭公社组成的父系氏族聚落居址。其墓地发现的男子成人和儿童合葬墓是父亲和子女合葬墓;房址附近出土的零星墓葬的墓主身份是非自由人(奴隶);姜寨聚落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基本单元是家长制家庭公社,其以大、中型房屋为中心的凝聚式布局,体现了家长父权统治的贵族思想,一期聚落遗址应该视为父系氏族结构的典型标本。  相似文献   
6.
汉朝曾是世界上国力强盛、文化发达的东方封建帝国,大量的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说明两汉时期有着丰富多彩的都邑文化生活。正是这些文化生活促使我国汉代乐舞杂技、文学、绘画艺术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人类城市发展史上,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是人的主观意愿之间的冲突和对抗;人的主观意愿是由经济状况决定的,在城市化不同发展阶段,人类社会不同的主流意愿,导致了文化遗产的损毁与保存。通过我国历史上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矛盾典型事例的分析,指出文化遗产保护成败的关键是人的思想,提出尚处城市化初期或加速阶段的国家,要借鉴外国(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法律,完善本国的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法律体系,以制止文化遗产的损毁。  相似文献   
8.
首先从考古发现印证先秦都邑地望,继而对"天下之中"文献资料进行解读,指出晋南临汾、豫北安阳、豫西洛阳、豫中郑州均为"天下之中"。  相似文献   
9.
中原地区在前仰韶文化时期,由于原始农业经济的出现以及迅猛发展,引起了氏族社会内部私有财产的产生、贫富分化以及等级差别的萌芽,发生了聚落大小的差异与聚落布局的变化,出现了男性生殖器的崇拜。这些考古现象反映出当时社会孕育着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但由于尚未发现父系氏族社会标志性考古遗迹一一父亲与子女的合葬基,前仰韶文化仍处于母系氏族社会。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