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综合类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文件精神,南安市举行了以“如何加强和改进未年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主题的校长沙龙。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及全市各中学分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各乡镇(街道)中心小学、市直学校校长共120多人参加了此次沙龙。首先,泉州市教育局政教科郑华强科长就如何加  相似文献   
2.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它不是纯粹的"文本课程",而是体验课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情感及意识都是体验,这些体验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积极的体验能成为学生下一轮学习的动力,反之则成为学生的绊脚石。因此,教师应善于挖掘课程本身的有利因素,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语文的乐趣,体验蕴含在教材内部的情感,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使语文学习的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为促进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尽快适应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4.
一、活用教材曾几何时,教师上课围绕着大纲、计划、教材转,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目标单一、过程僵化、方式机械。在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中,我们提倡实践即教材。如在上北师大版二年级语文课《字典大楼》时,我撇开教材抽象的东西,直接让每个学生与字典对话,让学生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去了解字典、熟悉字典。通过实践体会,学生充分认识了字  相似文献   
5.
课文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词语后面带有后缀“儿”的,如:“老头儿”、“一会儿”、“一点儿”等。“儿化”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四种。第一,意思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  相似文献   
7.
叶冠毅 《青海师专学报》2005,25(Z2):134-13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有两种对话:一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一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前者是学生以“文本”为凭借与作者进行的跨越时空的契合;后者是师生双方敞开心灵、人格对等的精神交流。“心灵对话”,昭示民主、平等,从“情”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与教师一样,有独立的人格,有自由的意志,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有舒展生命、表达自己的空间;“心灵对话”,张扬个性,生发灵性,让对话过程中每一个场景都成为积极的生命流程中的驿站;在彼此交往过程中认知、态度…  相似文献   
8.
经过长期探索、研究、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来解决当前语文教学中读写交互的困境:一、课堂为基点,立读写交互之根1.以品赏优美的词句为切入,内化写作技巧。语文教材中所选篇目很多是名家名作,文质兼美,不但可以从文学上鉴赏,更体现着丰富的写作技巧,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中吸取和积累。让学生从一篇篇名作中品味语言文字之美,领悟意境之美的同时,更要使学生吸收作者遣词、造句、行文的技巧,了解并学会用语言文字展现内心对美的描绘,收获文字表达的愉悦。郭沫若先生就有过"多借鉴优美文段,便能于无法之中求有法,有法之后求其化"的论述。要让学生在系统地积累优美词句的同时又能在写作技巧上有所斩获,老师就应经常性地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推敲这些词句的精妙之处。如:在教学《荷花》一文时,我觉得"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话中的"冒出来"一词用  相似文献   
9.
为贯彻教育部关于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五项要求”,落实南安市学校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分析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成因,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总结“减负”的经验,2004年11月20日,福建南安市举行了以“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成因及减负对策”为主题的“校长沙龙”活动。南安市教育局陈进兴局长、中教科和初等与学前教育科负责人、教师进修学校领导、各  相似文献   
10.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思维,才能促进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意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培养“双心”,让学生多问1. 培养好奇心,引导学生在探索中产生问题好奇心既是激发创造性活动的诱发剂,又是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原动力。强烈的好奇心会使人对外部的事物产生敏感性,生发疑问,引发探索、追根寻源的欲望。对小学生从小就要培养好奇心。学习一篇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