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桃花源记》是晋代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小序”。文章虚构了一个宁静美丽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美好生活图景,以此来寄托作者的崇高而美好的社会理想。文中虽不着一“美”字,却使“美”尽得风流。细细读来,让人得到多种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2.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己,而提出问题,则需要有创造力和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古希腊生物学家普罗塔戈也说:“头脑不是一具要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燃烧的火炬。”这“火炬”燃烧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就会使自己的思维处于亢奋状态,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就能实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语文教学“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相似文献   
3.
叶海良 《现代语文》2006,(12):97-98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社会似乎是技术的、物质的、非精神的,物质的拥有感渐渐地替代了一切,人也渐渐地趋向于理性,精神家园也渐渐地荒芜了。当我们用反思的眼光来审视这种异化的时候。我们教师也痛惜地感到,神圣的教育也被异化了。因为最具人情韵的语教学也被抽象在语言的游戏中,整个语教学常常漠视学生人性本能的生命冲动,将学生的情感、想象、灵性逐出生命的机体。最终造成学生认识结构中人情韵的缺失。例如,由于片面地追求知识的有效性,诵读朱自清的《背影》也唤不起学生对亲情的呼唤和对生命的感动,  相似文献   
4.
叶海良 《考试周刊》2009,(11):21-21
“互文”(即“互文见义”)是文学作品,尤其是古诗文中十分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它通常是由两个句子或两个短语对举,两者互相渗透、互相说明,联系紧密,意义上合指、兼顾,即上句含有下句将要出现的词,下旬又有上句已经出现的词.上下两句意义互相交错、互相补充,所以又称为“互文见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