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各国文化   1篇
  2023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数列、极限是高中代数的重要内容,也是进一步学习高等数学的重要基础.在高考中该部分内容试题占有重要的地位,分数约占总分的15%.考查的重点是等差数列、等比数列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公式的灵活运用,函数的极限与连续.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它蕴涵在数学知识发生、  相似文献   
2.
数学是一种文化,已逐步成为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研究表明,数学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1)数学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2)数学是科学的语言;(3)数学是思维的工具;(4)数学是一种思想方法;(5)数学充满理性的精神.为提高人们对数学文化价值的认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与《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理念与教学要求上都对渗透数学文化作了明确的要求,作为一线教师,应如何贯彻理念,在教学实践中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相似文献   
3.
求随机变量的期望与方差是高考考查概率统计知识的主要题型,教材主要介绍了三种常见离散型随机变量(即服从等可能分布的随机变量、服从几何分布的随机变量、服从二项分布的随机变量)的期望与方差,并直接给出在解题时可直接运用的计算公式,但公式的推导过程复杂,能力要求高,笔者在教学之余一直在思考:能否找到一种更简洁,有效的方法计算期望与方差?  相似文献   
4.
以提高学生的素质,特别是提高民族素质为最终目的的数学教育,从根本上说应该是数学文化教育。数学文化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奇葩,它的内容、思想、方法与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普通高中数学教育中如何渗透数学文化正逐步受到重视。本文从数学史的教学意义、形成正确数学观、加强数学应用、与其他学科交融等四个方面进行数学文化渗透作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二次函数y=ax_2 bx c(a≠0)的图像是抛物线,我们有如下共识:点P(x_0,y_0)在抛物线上时满足y_0=ax_0~2 bx_0 c,过点P的切线有且只有一条;当点P在抛物线内时满足y_0  相似文献   
6.
中职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中职教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比较强,不同于一般的教学工作。在中职数学课堂中,利用"说数学"的教学模式,可以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对于幼教专业,也可以提升学生们的沟通能力和观察总结能力。本文总结了"说数学"教学活动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形式,并分析了"说数学"教学模式对幼教专业的意义,最后分析了两个教学实例来探讨"说数学"教学方案的开展过程,以期待给中职数学教学工作者一些借鉴,也是对自身工作的总结和归纳。  相似文献   
7.
写批注是一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结合教材素材在教科书边空写批注既可有效利用教材资源,又可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可引导学生结合以下阅读内容写数学批注:数学的概念与定义;定理、公式与法则;提示性用语;典型例题与习题;章节小结等。学生做数学批注力求做到:坚持不懈,养成习惯;潜心听讲,吸收精华;灵活创新,形成模式;反复提炼,点石成金。  相似文献   
8.
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途径。当前教育形势使备课组逐渐成为校本教研的最基层单位:一是学校规模的扩张使教研组人数激增(特别像语、数、外大组),人数过多不利于教学研讨的有效开展:二是规模较大的学校分年级组办公、管理,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教研组作用的发挥:三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学的要求更强调同年级本学科教师间的团队协作互助。  相似文献   
9.
<正>差分法(an=(an-an-1)+(an-1-an-2)+…+(a2-a1)+a1)与商分法(an=an/an-1·an-1/an-2·…·a2/a1·a1)是解决数列问题的基本方法,很多三角公式具有差或商的结构,若其中的角呈某种规律变化或满足一定条件而可实现前后相消时,则可借助差分或商分求解,这类问题在竞赛或强基考试中经常出现,构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0.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传统的“双基”拓展为“四基”,“两能”拓展为“四能”.在课程总目标中提出: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