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叶蔚芳 《丽水学院学报》2001,23(6):30-31,88
通过对爱伦·坡创作理念的探讨和抒情诗的赏析,展示了爱伦·坡诗歌的独特的美.  相似文献   
2.
外语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而听则是交际活动的核心,只有在听懂别人说话的情况下,交际活动才可能产生。在日常交谈中,谈话者觉得有话可说,听话者觉得有新鲜内容可听,听完后了解了原来不知道的事情,这样双方的交际愿望才能实现。我们所指的听力理解是指有目的地运用储存在大脑里的原有信息对耳朵接收的新信息进行选择、抽象、整理和加工,从而获取新的知识。因而,听力课的最终目的是训练学生听懂,掌握运用通过言语行为传达出的交际信息,并能通过相应训练发展学生的语言技能。也就是说,听力课主要是在于提高学生对口语信息的理解水平并检测他们的理解程度。言语行为实际上是一种信息传递。每一句话都是一个信息片断,谈话双方的言语行为不外就是一系列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交替传递的过程。这也可认为是一个不断疏通双方信息沟的过程。假设一个人所知道的信息而另一个人不知道,那么二者间便存在信息沟。并不是说信息沟越大越好,若大到无法沟通,那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但恰当的信息沟是人们进行语言交际的先决条件。交际双方若无信息沟,听话者不能获得信息,厌倦情绪便很容易产生。  相似文献   
3.
叶蔚芳 《丽水学院学报》2005,27(1):61-64,74
《雪国》、《死者》两部作品围绕着多雪的冬季表现了相似的主题,即生死不是泾渭分明的两个概念,而是相互依存转变的。与此同时,两部作品在审美取向上又表现出不同的追求,前者着力体现出一种幽玄淡远的东方情怀,而后者则体现出一种理性的现实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4.
美国现代女作家苔丝·斯拉辛格写于1935年的短篇小说《一位作家某天的生活》,作品主人公青年作家伯特伦姆仍属一个病态异化的现代人形象,他对创作灵感的苦寻过程恰是作家与真实自我靠近融合的过程。但在身处个人与社会、精神与肉体、理性与情感分裂的现代性氛围中,作家自我发现的瞬间却正是自我崩溃的时刻。  相似文献   
5.
一段时间以来,在师专英语专业课教学中,学生在听力与语音课上的反映似乎成两个极端,这一现象在低年级学生中尤为突出。他们觉得语音课所上内容似曾相识,不新鲜,有炒冷饭之嫌而上听力课时.又觉得太难,听了这句丢了那句,上课紧张得不得了,甚至产生畏惧心理。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往往可发现,语音基础好的学生,上听力课适应快,效果也好,而语音程度较差的学生,进入角色则慢。那么,这两门课之间有什么联系呢?笔者想就这一问题进行一些探讨。根据语言学理论.有声是语言的一个基本和首要特征,也就是说有声语言是第一性的。与听…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