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综合参酌验证,推断文字起源:检讨史载传闻,摒弃诡异谬说,“黄帝之史仓颉初造书契”盖当有其事;具体审度陶符别异,辨察“随意刻划”、“特定标记”、“文字雏形”之不同现象;拓展视阈开辟新途,剖析文字本体结构,稽考文字生发成因,参讧文字相关史迹,究明文字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2.
古文献施受句谓语体词间之“于”的性能,语法学者大都视“于”为被动式之标志。笔者考察古文献则发现,在传世典籍中,被动句虽常有“于”而亦或无“于”,主动句虽常无“于”而亦或有“于”。甚或对举的选择问句。有“于”者为主动态,无“于”者为被动态;并列的“于”字结构,其一为被动态,另一为主动态。由此看来,“于”之出现于施受句谓语体词间,并非决然为被动语态之体现者。  相似文献   
3.
古文献施受句谓语体词间之“于”的性能,语法学者大都视“于”为被动式之标志。笔者考察古文献则发现,在传世典籍中,被动句虽常有“于”而亦或无“于”,主动句虽常无“于”而亦或有“于”。甚或对举的选择问句。有“于”者为主动态,无“于”者为被动态;并列的“于”字结构,其一为被动态,另一为主动态。由此看来,“于”之出现于施受句谓语体词间,并非决然为被动语态之体现者。  相似文献   
4.
成语的活用     
成语是相沿习用的凝固的定型语,一般是不可任意变更的。如果妄作窜改,就破坏了既定的构型,有损于语言的规范。然而,语言充当交际的工具,终竟是为人们所驾驭,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在语言里,某些既成的现象,对于人们的言语行为,  相似文献   
5.
(一) 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高尔基,在漫长的革命历程中,在光辉的艺术生涯里,创作了许多划时代的艺术珍品,揭开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篇章。他的散文诗《海燕之歌》,更是其中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海燕之歌》写于一九○一年三月,当时的俄国正处于一九○五年第一次大革命的前夜。  相似文献   
6.
文字学之研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阐述关于汉语文字之研究,既要妥实处理西方文字学理论与汉语文字学实际之间的关系,也要妥实处理中国现代文字学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字学遗产之间的关系,贯通中西,融会古今,以推进我国的汉语文字学之研究.  相似文献   
7.
国语运动前后,众多学者大力倡导使用俗字,形成强大的舆论影响。学者之举影响到官界,国民政府担负起领导组织汉字简化工作并取得了可观成绩,为新中国成立后全面制订汉语拼音方案及相关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整个进程成效显著,其原因为:1.舆论导向效应广泛;2.简省方法具体可取;3.稳步进行切实妥帖。有待改进的瑕疵为:1.同音替代有致字义混淆者;2.改换符号有缺乏构字规律者;3.简省笔画有致字形混淆者。  相似文献   
8.
“隶变”是我国文字发展进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为历代治古史者所重视。本刊分两期刊出的10位作者的讨论文章,从不同角度对“隶变”问题提出了一些新见解,可供教学和研究者参考。由于篇幅所限,在发表时将一些古字的例证作了删节。  相似文献   
9.
在历史悠久而涵造宏博的华夏文明中,传统习尚之约盟礼俗,亘代承续,流布深广,经久演递为颇具特色的文化形态。而“盟”的古文字形构即取象于“盟”的古仪物形貌。显然,结合古文字“盟”与古文化“盟”讨索,便可交相参验,从而互为印证。关于“盟”字的结构,古《说文》学家据篆籀古文之“盟”而有歧解,古文字学家对殷虚卜辞之“盟”亦有异词。本文贯通文字、音韵、训治,追溯历史文化表现形态,结合文献学、民俗学、词源学、语义学诸相关学科进行探究,辨析了“盟”字的初始造型与衍生变体。而在考释古文字“盟”的过程中,则发掘其潜在的文化蕴涵,阐明了富有鲜明民族色彩的古华夏“盟”文化的渊源与流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