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组织认同强调的是个体对其所在组织对象拥有的组织认知、组织情感和组织行为。这一理论对当前高校创造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不乏启迪。不断提高大学生对高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的认同,可以进一步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凝聚思想政治教育的向心力、夯实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力和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宜人性,从而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辟出一条崭新路径。  相似文献   
2.
源于新闻宣传战线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契合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核心要义,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诉求,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应有之义。"走基层"是夯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群众基础与实践基础的必然之选,"转作风"是锤炼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工作队伍的务实之举,"改文风"是增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现实之需。  相似文献   
3.
人类与自然界共同发展的历史表明,人类只有科学地对待和开发自然、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生态文明,才能使人类自身得到健康持续的发展。人类通过长期的探索,总结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这是科学发展的理论。我们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4.
为了深入了解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现状,研究他们的思想道德和政治素养发展变化的规律,我们以华东地区某高校为例,对该校在校大学生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5.
在改革开放这一宏大叙事的演绎过程中,思维范式不断呈现出“打破教条性思维的藩篱”、“摆脱封闭性思维的束缚”、“克服单一性思维的局限”和“超越实验性思维的感性”之历史性跃升。在其触动之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相应地完成了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之路、“合作共赢和谐共生”的开放之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和“更加注重顶层设计”的攻坚之路的理性更替。而1978年以来党的历届三中全会,因其承载着中国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使命,无疑是孕育和催生出“思维范式的嬗变---改革路径的选择”频频互动最为重要的舞台之一。  相似文献   
6.
“占领华尔街”运动的发起有其深刻的思想渊源、制度因素和社会背景。这一运动呈现出纲领的不确定性、组织的松散性、活动的非暴力性和参与主体的弱势性等特征。对于当前的中国而言,“占领华尔街”运动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它启迪我们着力解决群众就业问题、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相似文献   
7.
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依托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两个重要实践向度.巢湖学院在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中,立足环巢湖区域的历史文化,以思政课实践教学为载体,从"地缘"、"地利"、"地气"三个维度出发,不断丰富其教育资源、改善其教育条件、优化其教育手段,逐步探索出一条特色鲜明、效果显著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8.
2016年7月12日,在菲律宾政府单方面要求下,国际仲裁庭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基本原则和国际政治常识之于不顾,悍然公布"裁决结果",引起国际舆论一片哗然.一年来,美菲等有关国家"仲裁结果"甫一出炉时的兴奋与高潮,在中国的战略定力面前,渐渐退去归于平静.特别是随着中菲关系的全面转圜,仲裁闹剧业已曲终人散,悄然落幕.审视"南海仲裁案"一周年的演进过程,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值得认真分析,其对南海的和平稳定、国际法的权威性和公正性、中国的和平崛起等产生的消极影响需要引起警惕.  相似文献   
9.
"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历史必然和内在要求."讲政治"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坚持政治自信,即以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为主体,不断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坚持政治自觉,即以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为核心,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觉悟;坚持政治自律,即以"心怀敬畏"手持戒尺"慎独慎微"为途径,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遵纪守规的执行力;坚持政治自新,即在自我反思、自我革命的基础上,实现自我跨越和自我发展,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相似文献   
10.
“名人故里”之争及其正确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名人故里"之争在一些地方不断上演,暴露出占用大量物力财力、歪曲基本历史事实、轻薄厚重传统文化的诸多弊端。"名人故里"之争的实质是争地方经济发展之利、争城市影响扩大之利、争官员政绩提升之利。必须坚持正确的文化导向,贯彻科学发展的原则,重视历史文物的保护,打破区域之间的壁垒,对"名人故里"之争正确引导,使名人故里所在地区在竞争中相互合作,在合作中实现共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