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吴亚静 《考试周刊》2011,(70):63-64
承担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一学期多了,现在听到孩子们的朗朗书声,我不禁想到了这群孩子刚学课文时的情景:爱读书,能自己借助拼音,响亮地去朗读课文,朗读的兴致特别高涨。可仔细听听,就会发现问题:孩子们大多在一个字一个字地拖着长腔读书;多读几遍有点熟练后,便开始唱读,快速地读,像小和尚念经,没有节奏,念得小脸通红,对于老师提的“字字入目地读”的要求充耳不闻。再加以指导与练习,又演变成老师在场读书其声优美,老师不在场读书又恢复原调,我行我素。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朗读指导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几个月下来,效果明显。我尝试着把自己的指导过程与方法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2.
"月穿潭底水无痕"是高效课堂的诗意追求,语文教学理应成为这一理念践行的重要阵地。就提升学生语言素养的诉求而言,语文课堂是愉悦师生身心的地方,是开掘学生智慧的阵地,是放飞学生思维的空间。语文课堂的无痕化生成就是让学生充满灵性和生命活力,放飞学生个性,让学生做一个探索者、发现者和挖掘者,在情境中体验、在互动中生成,犹如羚羊挂角般让语文课堂在春光灿烂生机盎然中闪现出智慧之光。  相似文献   
3.
吴亚静 《海南教育》2013,(11):42-4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了"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根据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的要求。对此,笔者对非连续性文本以及阅读教学实践进行一个相对更为深入的理解。一、非连续性文本及其基本阅读思路的基本含义根据国内对语文教育有一定研究的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般认为本次课程标准提出的非连续性文本概念,源自于国际学生评估项目(即著名的PISA)的学生素养测评。根据周永俐先生在《浅谈倡导生活化阅  相似文献   
4.
善待童心     
有人说,童心似花,童心如诗,童心如苗,童心如梦。善待童心,是因为童心的美丽、纯真和可爱。善待童心,是因为童心的稚嫩、弱小而不堪重负。童心属于率真,童心属于单一。正处在儿童时代的孩子,幼稚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