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8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动手操作,能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理解、掌握数学知识,能使学生自觉形成对数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能积极地参与、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有效方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2.
我出生在闽北光泽,我爱生我养我的家乡。在我的家乡,有一种独特的风味小吃,叫仙草冻。  相似文献   
3.
一、模仿教学要勇于“取” 初人门的年轻教师,模仿名师或优秀教师的教学模式或设计,是学习优秀教学方法的有效途径,在模仿的过程中,得其精髓,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模仿教学”也有其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4.
我出生在闽北光泽,我爱生我养我的家乡。在我的家乡,有一种独特的风味小吃,叫仙草冻。仙草冻是以一种俗称“仙草”的草本植物为主料制作而成的。仙草冻也叫“仙人菜”,传说是仙人爱吃的菜,因此得名。每逢夏季,家乡的农民伯伯们便将成片的仙草割下来晒干存放。需要时将它洗净放入沸水中煮成汤,除去草渣后,放进适量的淀粉,加入少许碱和成糊状,然后盛入盆中,待冷却后凝成深褐色的半透明状的“冻”之后,再将它割成豆腐块大小,放到清凉的泉水中浸漂。如果你来到闽北山城光泽,街头巷尾便随处可见挑着盛有仙草冻的水桶沿街叫卖的人。晚上你出来散步…  相似文献   
5.
吴传姿 《现代教学》2011,(11):46-47
时下,“同课异构”这一校本研修方式,为教师开辟了一个对话交流的新空间,引起越来越多教育者的广泛关注。这种教研模式促进了教师积极参与的意识,有利于教师对新课程理念与方法的把握,有利于教师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同课异构”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隐忧,使之发生了异化。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修订版教材的课后练习也做了相应的安排,并将每个单元的基础训练改为“积累运用”。从习作的角度来看,我认为中间应安排一个“尝试运用”的环节,为学生今后在新的语言环境中自觉地运用这些语言搭一个台阶。1.剪辑、重组的语言表达训练就是将教材中已经掌握的语言材料剪辑下来,根据习作的要求重新加以组合,以完成表达任务。如在习作指导《春天的发现》时,有的学生看见桃花开了,很美,却不知怎样具体描写。此时教师即可相机引导剪辑:是啊,春天,桃花开了,…  相似文献   
7.
一次意外的收获,使我萌发了让歌曲走进学生习作的想法。那是作文讲评课上,我请一个学生站起来展示自己的佳作,当她读到“我一边走,一边唱……”时,用歌曲演唱代替朗读,这使平常听惯了从头到尾朗读的同学们心头一震,就像平地里起了一声雷,教室里静极了,同学们继续认真地倾听着她有感情地朗读着……欣赏的效果极佳。后来通过调查发现,学生通过看电视,DVD,听CD、磁带录音,唱卡拉OK,对许多歌曲耳熟能详,更坚定了我的想法。《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跨学科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于是,我尝试…  相似文献   
8.
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广大教师积极投身到教学改革的潮流中,勇于创新、大胆实践、新事物层出不穷,我们的教学呈现出一派新气象。然而,万事皆有度,教学也亦然。冷静面对时下的课堂,却不时地发现种种事与愿违的“过度”现象,现点评如下,与同行共同剖析反思。  相似文献   
9.
大家都知道语文和数学分属不同的两个学科。但是,它们之间不是封闭的。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有一句名言:“语文、数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二者之间有着相辅相成、渗透兼容、互补合作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好的语文课往往充满激情,充满感染力。数学教师应摒弃学科的“门户之见”,向语文老师借鉴一些教学理念和策略,来弥补相对来说比较枯燥的数学教学。  相似文献   
10.
一、模仿教学要勇于“取” 课堂教学艺术同文学创作有相似之处,有的是原创的,但不限制众人去阅读欣赏,甚至可以说,越多人传颂的作品越是好作品。同样,越多人模仿的课堂教学设计可能是最为合理且优秀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