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201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当下,不少品社课教师已经形成了较强的资源观念,并能身体力行地积极探索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而在方便、快捷的信息社会中,需要的资料往往可以快速收集到,所以现在已经不缺课程资源了,重要的是如何在品社课堂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如何正确有效地利用好课程资  相似文献   
2.
吴功林 《广西教育》2014,(1):119-120
众所周知,德育过程是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过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必须遵循这一基本规律。传统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侧重认知而忽视实践体验和情感渗透,常常导致教学空洞苍白,缺乏实效。笔者认为,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实效,关键在于重视和开展体验学习,促成感悟内化。“体验”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多处提及的核心理念之一,“课标”将其列为应予重视的四种学习方式之首(见课标“实施建议”(五))。因此,教师应将体验贯穿于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