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综合类   1篇
  2014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
“这里有4张数学试卷,等一会由课代表发给你们。不要忘记明天检查。”(见《语文报·高中版》1999年11月23日发表园地)这段话中的“课代表”写得对么?文字中有“课代表”一词么?笔者认为,“课代表”最好写成“科代表”,班级生活中运用“科代表”一词更为贴切。翻开《现代汉语词典》,无论是“课”,还是“科”,均找不到“课  相似文献   
2.
你熟悉余杰吗 ?《火与冰》的封面上这样提示:中国大陆的第一个李敖,北大的“第二个王小波”,一个北大怪才的抽屉文学。为什么称“北大怪才”,又为什么称“抽屉文学”,我带着疑问打开《火与冰》。   主编贺雄飞在序中说:“我选定的第一匹‘黑马’是北大 25岁 (1998年 )的研究生——余杰。当我在回家的路上,随手翻阅孙郁先生转给我的那些字迹模糊的、被余杰自称为‘抽屉文学’的油印小册子时,禁不住吃了一惊。这一夜我彻夜激动,耳边是火车的轰鸣,眼前是闪闪的灯光……”   贺主编继续说:“余杰的文章改变了我对北大的偏见”…  相似文献   
3.
一、关于“片断作文”老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室1990年11月编著的高中语文(必修)课本前言中说:“……每学期安排单元作文五次,片断作文若干次。”新教材——于1997年秋季在天津市、江西  相似文献   
4.
在每一个可以涂抹的角落,蜡笔画上我的背景。(符慧慧)我潮湿的微笑里,有与你相逢的幸福。(凌祥)世界上有三寸长的河流么?那是在面颊流淌的眼泪。(姜慧)时间在窗外缓慢地踱着步,蜿蜒向所有可以到达的地方。(杨艳琦)  相似文献   
5.
不少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觉:在作文批改和讲评中,要准确地指出作文的缺点并不难,难的倒是怎样才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批评。这的确是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因为只有恰到好处批评,才能启发学生思考,收到积极效果。而方法不当的批评,则会引起学生的不满和反感,结果反而挫伤了他们的作文积极性。那么怎样的批评方法才是恰当的呢?这里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以此就教于各位师友。  相似文献   
6.
出于对高考语文“基础知识”部分的反感和否定,出于对“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的教、学、考原则的信奉和推崇,出于对语文教育现状的深深忧虑和1998年全国语文统考试卷的“似曾相识”,武汉市特级教师朱显驹先生“别有用心”地推出了《高考语文试题新拟》(载《中学语文》1998年第9期),其作用于读者的不仅仅是耳目一新。朱先生在《“命题意图”说明》中说:“我们旗帜鲜明地砍掉‘基础知识’这一块的命题,就是为了  相似文献   
7.
创新意识从哪儿来?从激活了的思维中来。在语文教学中,若经常地举行“答问”———“答小记者问”这种听说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谁是“小记者”?讲台下的学生。谁“答”?讲台上的老师或由老师邀几个同学组成“答问团”。何时“答”?每周用一节活动课或晚自习课。“问”什么?有时以《世纪之交想什么》《关于人生与作文》等为题;更多的时候,只要估计学生感到困惑或认为有探讨价值的,都鼓励尽情地问。在一定的时空环境下,同学们将“问”些什么?这可以用笔问的方式进行调查。每隔一段时间,要求同学们每人至少提出10个思考…  相似文献   
8.
上一学年,我有幸参加了省级的中学作文教学经验交流会。回到学校,走进教室,别了四五天的学生很自然地鼓起了掌,我便乘机从口袋里取出红底黑字的“代表证”利索地挂于胸前,接着说:“前几天,我们学习了《与朱元思书》,梁朝的吴均自富阳至桐庐望峰息心,窥谷忘反。这几天,我在交流会上也是目不暇接,心潮激荡。下面我请四大组的同学围绕‘代表证’,写四则不同文体的片断作文,第一大组以‘代表证’为对象写一则说明文,第二大组以《老师佩上了代表证》为题写一则记叙文,第三大组  相似文献   
9.
高校教师反映,学生入学时分数商,但实际读写能力低。研究生不会写文章是常见现象。中学教师反映,中学生语文水平令人担忧。学生们反映,语文莫测高深,越学越难学。这些现象应当说就是标准化语文考试造成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