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0篇
教育   50篇
科学研究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这次徐州的公开课,《教师之友》谓之为“风暴”,我以为绝非虚言。也许对这样的上法,那些习惯于传统课堂的老师不以为然,甚至还要表示大失所望。我想,有不同看法是自然的。因为在说法的背后有其课堂观的支配。持异议的教师的课堂观仍是  相似文献   
2.
3.
吴礼明 《师道》2003,(5):32-33
我想起了我所教的《守财奴》来了。我的学生说,那《守财奴》葛朗台其实是很可怜的,你看他多像一头骆驼,只知道一个劲地往自己的身上堆积东西,却从来也没有想到去休息一下,哪怕是短暂地停在路边,眺望一下远山的风景,做一点灵魂的逗留也是好的。可是,他不,他就是那么神情专注地积攒,不断地积攒,凶狠地积攒,残忍地积攒。我呢,又想起了柳宗元的《传》。那小爬虫不也贪得无厌,执迷不悟,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终于“坠地而死”吗?一个守财奴就是一个的西方活化。我说,你们很不错,这些已经超出了简单的所谓“一个极端的个人…  相似文献   
4.
吴礼明 《师道》2011,(11):60-61
8月26日晚八点半,我在新浪微博说,刚与诗人海子的爸爸妈妈、弟弟及其侄儿等一道吃饭,聊了很多关于海子的话题,很感慨海子的极度聪慧和复杂经历,以及苦心于诗歌创作的情形。这随即引起了一些朋友的关注,次日近午,  相似文献   
5.
我和许多老师一样,十分喜爱朱自清的《春》,每次教《春》的时候心中都充满了激情。今年我又教《春》,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产生了怀疑:虽然我细致分析,精心板书,但这是我的阅读体验,学生未必能够与之共鸣,也就谈不上有所感悟了。为了让学生感悟文本,感悟春  相似文献   
6.
吴礼明 《教师博览》2004,(10):27-27
中国教师最缺少的恰恰不是金钱与外部的教育环境,对大多数教师而言,缺少的是一种虔诚的耐得住寂寞的教育情怀。  相似文献   
7.
每期一卷     
1.如何看待一堂课的“导入”?如何看待课前“三分钟”的即兴发挥? 2.对“对话”的理解。很多教师以为蹲下身子对待学生就表明一种对话,体现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你是怎么看呢?  相似文献   
8.
吴礼明 《师道》2010,(2):4-5
7年前,因一契机,我知道了不少学生在搞地下“网络文学”,还整理成集,命名之《杂杂精品集》。我带着欣赏与激动的心情,几乎是一口气读完孩子们那本厚厚的《杂杂精品集》,并玩赏再三。我似乎看到了某种美好的东西在溢彩流光,虽说这份“精品”集仍有待于完善。感动之余,我细细地想着很多的事情。  相似文献   
9.
阅读作品,首先要讲形式。比如艾青的小诗《我爱这土地》,“教参”分析说,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唱,并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的形象。这样的分析是大而化之的。其实本诗的构造是巧妙的。诗作的叙述主体先由“我”过渡为叙述客体“鸟”,继而塑造了一个“精卫填海”式的形象,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它歌唱,接着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甚至一直唱到了死。这是一个隐含着层递关系的语义结构。下一步是联系所唱的内容。如果我们能联系1938年的时代背景,就不难…  相似文献   
10.
吴礼明 《师道》2012,(11):51-52
我是2003年7月来到江南一个小城的,现在已几乎过去十个春秋,忽忽然有如对西风的感觉。应当说,这些年走来,充满了无声而焦的味道。岁月无情流逝,个人的悲喜得失似有似无,但"自体认"毕竟存在。历数流年的暗影,在黯淡寂寞里,我艰涩地耕种着一点教育的蔬菜,竟还做了一点什么。作为教师,首先要面对那些得了应试饥渴症的孩子。我理解他们,他们似乎只需要最直接的升学保证,而不是未来多少年的素质。但我并不想迁就,硬在无休止的考试与练习里,夹塞一些阅读与写作,结果并不坏。这是我首先想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