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2篇
教育   10篇
科学研究   5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园林艺术,不仅是中国传统建筑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鲜艳奇葩,它在世界建筑文化中也是独树一帜,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园林艺术中,建筑要素有其独特的地位,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与山一水一花木相结合,寄寓哲理,构成艺境,手法  相似文献   
2.
3.
4.
如果按照中国传统概念,以二十年为一代,那么可以说,中国建筑研究已凝聚了一代人的努力,经过了三个历史阶段。第一个历史阶段是,一些中国建筑研究的先驱者,以一种“中国人研究中国建筑”、“中国建筑教学不能只用外因教材”的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自尊感,奋起从事中国建筑研究,振兴民族学术。他们以深厚的国学根基,吸收西方科学方法,深入实地调查研究。从史料的征集、艺匠的寻访到制度的探索、“天书”的“破译”等.都顺藤摸瓜,追根溯源,基本上将中国建筑历史理出了头绪,建立了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体系,成就非常伟大。前辈朱启铃、…  相似文献   
5.
面向新世纪建设"大北京"-京津冀北地区建设战略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良镛 《科技文萃》2000,(11):162-166
世纪之交的社会正在发生许多深刻的变化.作为社会形象重要体现的城市建设,如何面向新世纪求得新的发展?这是一个关系到城市管理、社会发展与人们生活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是吴良镛先生1984年在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首届年会上的发言。译介、编史、建库、设馆,23年前提出的城市科学研究工作的“基础设施“至今还给我们留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作者将此文赠与本刊再行发表,其意义在于20多年前提出的关于开展城市科学研究工作的建议,至今还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对园林的议论越来越多,既有来自社会人士的,也有专家学者的。可风景园林事业的出路在哪里?我认为最重要的莫过于建立广义建筑学与人居环境学科。就建筑论建筑、就园林说园林的局面,已经不能适应中国发展的要求。人居环境科学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中心,以居住环境为研究对象的新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一个大的环境。  相似文献   
8.
北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聚集了许多功能,成为了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经济中心、交通中心,体育中心、旅游中心……目前在中心城区聚集的功能太多,而且这些功能多聚焦于历史文化精华地区。导致历史风貌不断丧失,交通压力与日俱增,规划绿地不断被占,环境压力日趋严峻……为此,我们邀请了北京“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的部分专家,从不同学科,不同专业角度就北京市的城市规划与交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解决北京市日益严峻的交通问题献计献策。感谢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对本选题的组织实施所提供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吴良镛 《科技文萃》2001,1(7):90-92
编者按今年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丰诞辰100周年。梁思成在建筑教育、建筑设计和古建筑 遗产研究等诸多领域都有杰出的建树。他曾为保护北京历史古城竭尽思想思虑,他在首都规 划理论上精辟论述,他对北京现代化建设所提出的一系列建议,经过半个世纪的正反面经验 的比较和验证,愈发显示其预见性、科学性。对学者的最好纪念,莫过于对其学术思想的再 认识。基于此,本版刊发吴良镛先生为《梁思成全集》所写的序。  相似文献   
10.
脚踏实地,发展人居环境科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回顾1993年8月提出"人居环境"概念以来,人居环境科学探索的道路与进展,建议积极拓展与人居环境日益相关的学科,寻找多个学科融贯的方法,以形成统一、完整、并行不悖的知识体系,解决人居环境建设中人和社会和谐发展基本需要,引导城乡建设健康发展,这是人居环境科学建设的真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